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那一年,我们一起赤膊的日子

www.fjnet.cn?2012-05-11 09:06? 锐  圆?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高考时节热烘烘,老师家长欲掉魂;欲问吊瓶赤膊故,因为要进大学门。

前几天网上惊现“吊瓶班”,据说是一人一瓶氨基酸,昨天又爆出了“赤膊班”,十几个男生个个赤膊上阵,在教室里做苦读状———因为班里的女生在为他们拍照片。他们是恶搞作秀还是所谓常态化已经不重要,他们即使是恶搞作秀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官员可以秀,明星可以炒,我们的学生哥学生妹为什么不可以?

表达和围观是互联网催生的一种社会现象,高考时表达辛苦,毕业时表达放纵,现在的学生已经完全知道怎么表达和怎么赢取围观,娱乐化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诉求,这是网络文化的特征,甚至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化的特征。不论艰辛还是快乐,都不能正儿八经,相信吊瓶班、赤膊班之后,还会有更吸引眼球的高招,但最后我们感受到的还是对高考制度的无奈和依赖。

说无奈,是我们都知道高考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总阀门,人人都有一大堆不满的理由但却找不到人人满意的改革方案;说依赖,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所隐含的“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虽经35年风风雨雨,较之其他的“在××面前人人平等”更靠谱,更持续,更让老百姓感觉可信。

对于平民百姓子弟来说,我们已经找不到比高考更具公平性的更普遍有效的社会原则和传统。35年来,已经有两至三代人参加了全国高考,每到高考季,全社会都对高考生予以期望和关怀,保持考场周边的安静,“快递”迟到的考生,点点滴滴的感动都在证明,我们的社会其实都在悉心维护这个传统,尽管它已经饱受不正风气的侵蚀。

吊瓶班也好,赤膊班也罢,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沉重与辛苦让我们心痛,但是我们对应试制度的改革必须慎重,口诛笔伐容易,让学生们轻松起来也不是无法企及———在现实的环境中,找到一种不损伤其公平核心价值的改革路径却非常困难,当形形色色的“素质”门槛替代分数时,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会是哪些人,我们心里都清楚。

改革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这不光是说改革要从上层推动,而是我们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等等等,都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才有公平的框架,才有公平的进程,才不会为权贵和利益集团包裹私利而污名。

赤膊班的学生们可能更多的是在表达他们拼搏的状态,让他们在高考之前批判应试教育是不厚道的,一茬一茬的年轻人为这个制度付出了很多不该付出的东西,作为过来人虽然心有戚戚焉,却也只能希望他们将来不要忘记:“那一年,我们一起赤膊的日子。”           

□锐圆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