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混沌“干爹门”,结论不应先行

www.fjnet.cn?2012-05-16 08:31? 佘宗明?来源: 我来说两句

噱头,是消费时代的畅销品,但当噱头只是“虚捏的泡沫”,可能会撼动社会的信任支点。日前被热议的“干爹门”,就面临真伪之辨。在某电视台鉴宝类节目中,一女孩带着号称是“干爹”送的珍贵翡翠上节目,却被专家鉴定是玻璃做的地摊货。节目播出后,该女孩微博自曝是节目“托儿”,而“干爹”“翡翠”纯属节目组的设计。(5月15日《东方卫视》)

干爹、炫富、“坑女”……谈资云集,让所谓“干爹门”变成噱头一锅炖。公众也在强势围观和暧昧联想中,过了把窥视的瘾——在现实情境中,“干爹”似乎总跟花边故事联袂呈现,以至于成贬义词。至于原因,你懂的。

本以为,“干女鉴宝”引发的闹剧,又为干爹题材添了剧集。谁知道剧情陡转,当事人爆料是“炒作”。这下可好,被推上舆论浪尖的对象,从女孩切换到节目组。而节目制片方则回应:“网友断章取义了”“并没设计”。跌宕的桥段,对峙的辩白,顿时让“干爹门”变成“罗生门”。

节目组是否“预先设计”,炮制出“干爹剧目”,迄今还不明晰。但无可否认的是,节目造假,不乏先例。此前,某电视台情感节目中播出《我给儿子当孙子》,引发轩然大波,可在网友“人肉搜索”下,却发现是找人演的。纪实性节目玩“造次”,挥霍了公众的信任,也拉大了社会裂痕,自损公信,故而动辄得咎。

“干爹”是个噱头富矿,以此作卖点,似乎是生意场上的稳赚投资。电视台可借此赚收视率,女孩也能赚名气。低成本炒作,仿佛是双赢捷径。但“出来混,终归要还”,假象的纸,裹不住公众渴望真相的火。当真相浮出,造假者看似踏上名利“登云梯”,实则人格蒙垢,而电视台的逾矩行径,也难逃伦理拷问。

真相尚沉于水下,贸然断论,自然难言审慎。面对类似的“娱乐作料”,理性判断,当成公众成熟的“围观模式”。坊间喧腾,若罔顾实情,盲目对女孩道德指摘,到头来,或许会是一场莫须有的错骂与情绪泡沫。偏听则暗,当舆论矛头的指向太过轻佻,难免跌落在“真相陷阱”里,爬不上岸。

而今,女孩的模特身份、节目组的模糊辩解,都堪寻味。“配合式演出”的猜疑,也无法消停。若这场“干爹门”的药引,只是双方的背信,那“娱乐至死”的论调,势必又会是生活讲坛里的“流行句式”。

真相混沌,结论不应先行。厘清实情,须顺着疑点的藤,摸出真相之瓜。另,在消费盛行的当下,底线仍需恪守——个人人格、大众情绪,永远都不该被摆上“道德货架”。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