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竞争,内地高校该怎样反思
www.fjnet.cn?2012-06-26 08:51? 熊丙奇?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据报道,北京8年间19位高考状元11人选择香港高校。 每当这样的新闻传出,社会都会分析境内外高校的差距,并期望内地高校进行反思,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服务。可是,这样的呼声年复一年,却很难见到什么有效的积极举措。 我们所见的行动,大致有两方面。一是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出台政策限制内地考生的选择权。2006年,内地有多名“状元”放弃北大、清华,选择港校,这曾引起舆论惊呼“港校将北大打为二流大学”。第二年,教育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港校自主招生必须在内地高考提前批前完成,并拿走录取学生的档案,这一规定意味着,内地考生不能再同时拿到港校和内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二是内地高校采取各种录取手段、推出录取优惠“抢生源”。近年来的高考录取中,一些内地高校祭出“预录取”手段,在集中录取阶段给部分高分考生“预录取”通知书,并要求做出报考的承诺,所谓“圈地抢生源”。而事实上,在当前的集中录取制度中,高校的自主空间极为有限,是不能给学生做出“预录取”的承诺的,这种“抢生源”严格说来是“忽悠”。 以上两方面做法,反映出内地高校并没有做好应对高等教育竞争的准备。在美国,哈佛大学向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并不会限制这名学生同时申请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一名学生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确认是常态。 虽然“状元”并不就是最佳生源的代名词,但如此多的内地“状元”选择港校,值得正在“争抢生源”的内地高校深思。从2007年起,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港校和国外大学的热情不减反增,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的出国留学人数以每年20%递增。这与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节节减少形成鲜明对照。 值得注意的是,港校和国外大学在内地招生,完全不同于内地高校,他们不玩“预录取”,也不玩“承诺录取”、“录取优惠”,而是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 (或SAT成绩等),结合学校的面试考察综合评价考生,然后发给考生录取通知书,学生们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再根据录取学校、专业、提供的奖学金选择是否确认。这就完全是以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抢生源”,学校赢得理直气壮。 要提高内地大学的竞争力,必须开放教育竞争,让内地高校有生存的压力和质量意识。笔者建议,教育部门不但应该允许考生可同时获得内地高校和港校的录取通知书,还有必要引进海外大学直接到内地办分校,自主招生,并由此建立起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招生体系,这样,才会有以教育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在内地高校中形成。这也才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正道。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31]高校食堂禁止民工用餐,令人错愕
- [ 05-18]高校冠名需要成熟理性的模式
- [ 05-18]我们需要成熟理性的高校冠名模式
- [ 05-17]“高校宿舍乱得像狗窝”打了谁的脸?
- [ 05-02]高校“教授打架”拷问“职称福利化”
- [ 04-10]对“高校游”岂能一禁了之
- [ 03-16]高校豪华酒店,“大胆创新”别用错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