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死亡难以理解
www.fjnet.cn?2012-07-24 08:32? 付小为?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7月21日,北京遭遇强降雨。截至22日17时,大雨已造成37人丧生,7人失踪,其中25人为溺水死亡。 这次北京暴雨来势凶猛,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70毫米,是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量;而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的降水量甚至达到460毫米,实属罕见,这样的降雨量放在中国其他城市,估计谁都承受不住。因此,从降雨量来说,暴雨成灾有其客观性。 然而,仅仅一场大暴雨竟让这么多人付出如此惨痛的生命代价,恐怕谁都不曾预想到。更令人震惊的是,悲剧发生在可能拥有全国最好基础设施的北京。问题在于,生命的消逝该不该是这场灾难的必然结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成果,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远胜于乡村等其他聚居形式。然而,在一些极端天气中,城市还是暴露出了脆弱的一面。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恐怕都不能百分之百地挣脱自然灾害的侵扰,但是不同的城市,面对灾难的承受能力,灾难对其的影响程度却可以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人的生命保障而言。 以北京的此次暴雨来说,它并不像地震、龙卷风那样突如其来,使城市瞬息进入被动受难的状态。降水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随着雨势加剧,气象台在14时将暴雨蓝色上升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8时30分,预警信号再次提高,升至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从降雨到灾害形成,其间有很长的演变时间,这段时间足够把人员转移出危险地带,恐怕也足够对陷入危险的人予以施救,本可以减少乃至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在为这些逝去的生命痛惜的同时,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不够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城市的良心”说又一次出现。客观地说,这些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关的问题很难一夕解决。即使机场滞留、交通瘫痪、暂时的社会失序、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等在所难免,也都不至于让情况演变至生命灾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完善的必要,但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面对暴雨等灾害,管理可能更加重要。这场暴雨正暴露出了管理的漏洞。比如预警问题,北京气象局回应称给市民手机发送预警信息尚有技术障碍,这一回应迅速遭到多家通讯公司的反驳,足见预警通报环节的问题。 再比如应急问题,预警升级后,应急方案随之启动;虽然具体的应急执行步骤并不清晰,但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为什么那些容易积水的地方预先没有派人守候?为什么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低洼居住地实施救援,导致25人在市区内溺亡?进一步而言,城市应急方案的设计究竟是以生命安全为先还是恢复秩序为先? 北京暴雨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并非只是“北京问题”,从生命保障角度来说,任何一座城市都需要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9]安乐死不能成为穷人死亡方式
- [ 05-17]突发疾病未死亡能否算“工伤”
- [ 03-23]谁该为小豪的死亡担责?
- [ 03-05]“盼能穿越到清朝”折射“死亡教育”缺失
- [ 03-02]“意外死亡”引来的质疑并非不可避免
- [ 02-27]“死亡赔偿金争夺战”不是道德之争
- [ 10-09]“黄金周”出行缘何成为死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