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打假”更像是谣言映衬的现实镜像
www.fjnet.cn?2012-08-08 08:05? 程思明?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紧急提案:沈阳各个店铺关店,谣言四起,请权威部门赶紧声明,稳定民心……”8月6日下午,辽宁省政协委员庄廷伟提交了一份加急提案,同时通过微博公布,他希望沈阳有关部门能及时回应市民关切、网络质疑(2012年8月7日《南方都市报》) “突击打假”虽不乏善意初衷,但在缺乏沟通、不明真相的背景之下,这场本应成为全民配合的一次行动,却因“谣言频出、商家恐惧”而遭致“商铺关门、躲避打假”的命运。然而,在这场波及数个地区的“关门风波”中,不管是否是因商家做贼心虚、惧怕打假,还是相信谣言、躲避罚款,似乎总绕不过有关打假行为的这一命题。 应当说,当前不少地方所乐于施行的突击执法,尽管是迫于上级的指示,但也和一些地方的“执法经济”有所倒挂。就此事而言,一个以“公安牵头,可以拘人”的打假配合,显然有悖于国家的法规。然而,这种知法犯法的行为之所以还会发生,关键在于,相对于其他制度的执法行为,商品类别的打假,长久以来由于受到利益等因素的制约,而最终被权力异化。正因如此,“抓人扣货、罚款数万”的谣言,也是建立在权力错位与行为异化的现实语境下。 实际上,打假本不应该按照突击的方式,而只需遵循“有罪推定、实事求是”的常态化规则,可在“迎接明年在沈阳举办的全运会”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突击检查、罚款查处”自然也就有了合理生长的土壤。但如果相关部门仅仅是为了罚款而不惜颠倒打假的目的,那么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权力错位。 然而,我们从此次事件中“还有大的超市、饭店等继续营业”等现象似乎也可以分析,这些有别于其他关门的店铺也并不一定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身正不怕影子歪”,也可能是他们提前有预知或能应对巨额的罚款的能力有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店铺罚不起”的悲哀,事实上也透露出另一种弦外之音,那就是公权力的打假行为,一旦被充斥“权力寻租”的行为,那么打假本身似乎也并不那么纯粹。 合理执法的动机,胜过规劝辟谣的决心。作为当地工商执法部门,与其拿“谣言频发”来规避责任,不如反思下下突击执法的不良反应会促生商户的恐慌。 退一步讲,如果当地有关部门在平时都能按照法定的程序来查处违规物品,而并不是采取那种打假经济的方式来恶意处罚。那么,即便是此次谣言传播的再快,也并不能影响众多地区众多的商户的关门。毕竟,谣言的传播是有一定的现实镜像的,一种对谣言的恐惧,似乎更能折射出现实所来的真实感。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7]2亿片假药是打假成绩更是渎职证明
- [ 07-27]假如打假的方舟子遇到了陈独秀……
- [ 07-17]学位论文打假需明确何为“剽窃”
- [ 05-11]谨防固化“打假记者”
- [ 05-08]媒体打假的“啄木鸟效应”不可少
- [ 04-19]“刑也上大夫”当成学术打假常态
- [ 04-11]容假的社会,打假总是无厘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