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人均GDP5432美元尤须调节收入分配

www.fjnet.cn?2012-08-16 10:10? 叶祝颐?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国家统计局8月15日发布报告回顾十年经济成就。统计局称,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083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8月16日《京华时报》)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我国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甩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人均GDP上升至5432美元。作为共和国的一员,我为此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期待亿万民众获得GDP增长的实惠。

“十二五”规划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十二五”规划从追求“国富”向强调“民富”转型,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其中释放出的民生信号让人期待。GDP快速增长为还富于民提供了物质基础。帮助中低收入群体实现收入可持续增长,让民众收入跑赢物价,分享经济发展的实惠。才能真正实现“国富”向“民富”的华丽转身。

应该说,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拉动了内需,带动了部分职工工资增长,民众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是相当多低收入民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虽说目前物价指数回落,但是水电气吹起涨价集结号,物价长期高位运行,给民众生活带来了冲击。房价、教育收费居高不下,医改政策实惠尚未明显体现,个税堵漏增收、消费税改革,通胀压力并未完全消去。因此,GDP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还富于民十分重要。

调查显示,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至目前的0.47,这不仅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落实国企高管限薪措施,压缩“三公消费”,治理国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高额隐性福利,势在必行。但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八年难磨一剑让人遗憾。

上海市政协委员刑普曾提出,给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还富于民。虽说并非给全民发钱才能证明GDP增长的成果。但是全民发钱还富于民的思路值得肯定。在这方面,国外有先例。美国历史上多次全民退税。在新加坡,国民直接拿出拿出财政盈余向国民派发。我国香港、澳门特区也多次全民分红帮助民众纾解生活压力。既然GDP快速发展,国库比较充盈,政府拿出资金补贴民众还富于民,缓解民生压力,值得考虑。

还富于民除了让人民直接分享“国富”成果,扩大消费、刺激内需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的民生责任。这有利于实现国民共同富裕,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向百姓分红,既是政府的责任,国有企业也责无旁贷。

当然,让民众分享GDP发展的好处,“国富”向“民富”转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操作上,需要一揽子的制度安排。还富于民的思路有很多种。除了分红外,减税也是一种。给中小企业减税,可以让它们腾挪空间为员工加薪。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可能到来的刘易斯拐点。减轻民众个税负担,改革单一个税机制,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可以让普通民众直接受益。

除了看得见的还富于民政策以外,政府还应主动给民生福利增量,让民众分享更多免费、低价公共服务。比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水平。让低收入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增强他们抵御风险灾害的能力。再比如,坚持楼市调控政策,平抑畸高房价,完善保障房服务,让普通民众居者有其屋。总之,只有百姓享受到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惠,才能诠释GDP世界第二,人均GDP5432美元的民生内涵。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虎扑篮球_虎扑nba-社区*论坛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