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幸福的”走在帽子底下
www.fjnet.cn?2012-10-16 01:13? 陈稽元?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面》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董倩:您幸福吗?莫言:我不知道。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央视网10月14日) 莫言获奖确实是个天大的喜讯,然而这喜讯的背后却又不得不让我们泪流满面。今天的莫言在公众的心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活在若贝尔文学奖“帽子”底下的“站台小丑”。我们清楚的看到莫言一奖引发的“折腾”:“莫言作品入选中学教材”,以及“他老家高密为其扩建纪念馆”等等,这样的折腾无疑只是在体制限制下,对一个奖项帽子底下人的过度消费,说得难听点莫言只是成为了“被”获奖的机器。 莫言获奖本不该庆幸,只要一睁眼细细阅读其之前的很多作品就一目了然。只是我们对若贝尔文学奖的饥渴,以及种种因素,让莫言的获奖强加了太多的符号意义,戴上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帽子。 由此莫言获奖被很多人解读为文学繁荣、国家文化实力的标志。殊不知,这所谓的文化繁荣,只换来了人们看待获奖者的不理性。就在最近几日,无论是各大实体书店,还是各大售书的著名网站,很多人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疯狂程度抢购着莫言的作品。有的实体书店甚至在莫言作品上架不到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这对部分人和部分团体来说这样的情形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笔者却为此引发了担忧。 不得不说的是,莫言的作品并不是获奖之后才发布的,人们对其狂热的疯抢,恰恰证明了一个民族不常态化的阅读习惯。从反面看出,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获奖前的莫言,或许很多人之前也看到过他的作品,却只是用官话了的文学思想考量着“他只是一个文学小丑,街边卖艺永远是他的老本行”。那些自诩为文学大师的人、很多并不知晓莫言的人也抱着围观“街边小丑”的心态强势围观。看似获奖表面的疯抢作品,唤起人们花钱买书,花时间泡书店、泡图书馆,唤回人们对文学的些许追崇,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受众对莫言的认可。我想这值得商榷,恰恰是人们对莫言获奖的新奇,引发了对莫言作品的围观。莫言在获奖后,其社会效应和商业效应得到显现,然真正的文化效应却将遭遇流产的危机。 在获若贝尔文学奖的情形下,按道理来讲,莫言获奖应该可以证明我们文化的繁荣景象。但却由于获奖之后的受众生态,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泪流满面,原来获若贝尔文学奖竟然也是那么不堪入目。 不想谈什么文学的终极意义,也不想谈若贝尔文学奖是多么的神圣。只是想说如果说有那么一天,年青人的另类文学不再被被戴上另类的官帽,作家也不再被视为文字打工仔,“大肚翩翩”的官话不再成为强制性的思想主导,教育家也不再只会叫嚣,文学思想也不再八股,我们可以静心,不再浮躁。那即使今天莫言的若贝尔文学奖没有花落中华大地又待何妨?帽子由于显眼,在经历风吹雨打之后总会滥去。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7]为莫言家人拒受陈光标别墅鼓掌
- [ 10-17]从莫言家人“无功不受禄”说开去
- [ 10-17]不接受赠房,莫言家人展现朴实之善
- [ 10-16]公众热议:高中课本该不该追捧莫言?
- [ 10-16]像莫言那样铭记“饥饿”的历史
- [ 10-16]“被幸福”的莫言正被“过度消费”
- [ 10-15]文学的生命力存乎人心
- [ 10-13]做一个对得起所受苦难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