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校随俗”的困难补助更近公平
www.fjnet.cn?2012-10-17 15:31? 司马童?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兰州大学一名浙江籍的大一新生因家庭困难,父亲换过肾脏,申请困难补助却被拒。校方称有电脑或者高端手机的学生,不能申请困难补助。学生家长称,电脑是单位同事鼓励孩子考上大学所赠,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实在让人想不通。(10月16日《都市快报》) 就事论事地来看,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跟那位学生家长一样感到想不通——都什么年代了,堂堂一所大学,居然还接受不了“有电脑的贫困生”?这当然也仅仅是一种直觉。倘若细细看罢报道,相信不少人同样会转而觉得:“入校随俗”的困难补助认定标准,或许才更接近于公平施助。 从来的说法都称: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且先听听兰州大学为何如此“刻板”,不能对“有电脑的贫困生”网开一面:该校属于西部省份,生源70%来自全国农村,而且很多是西北地区。也许在浙江,孩子有电脑是件很平常的事,但该校一个班八十多个学生,只有十几人有电脑属于常态。况且,兰州大学设有免费的公共网络学习室,至少有六七成的孩子,都是通过这里来使用电脑。 显然,“刻板”的规则,有时不一定代表思维的守旧与僵化,倒更给人一种因地制宜、因校抉择的可贵坚持了。就此现象,浙江大学学工部的一位老师说得颇为实在,该校虽然没有“持高档电子产品不能申请困难补助”的条例,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认定,每个学校的操作应当会存差异。这种“差异”的另一个名字叫什么?我以为就是确保整体操作的“相对公平”。 认可“有电脑的贫困生”不是必然合理,并非说像兰州大学的那名浙籍新生不值得同情,不应该帮助;而是讲,既然很多事物根本做不到“绝对公平”,疑似委屈和亏待了一部分人的限制性举措,它也同样是种“最大公平”的体现。打个比方来说,倘若因着那名大一新生的电脑来自他人赠送,兰州大学最终“人性化”地将之归入“困难补助”范畴,试问以后若有新生假借这一理由,享受起“有电脑贫困生”的待遇,那离本已退而求其次的“相对公平”,究竟更近还是更远了呢? 贫困理应关注,规则更当严守。像兰州大学的困难补助标准那样,有时须得通过严苛的“一刀切”管理,才有可能真正来端平“一碗水”。而如果允许存在太多的“下不为例”和“特殊对待”,看似合乎情理的动作,却常常只会走形变异、坏了规矩,结果也就更没公平公信可言——这种景况,莫说是大学了,别的方面难道还少么。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26]期待免费教育形成更大共识
- [ 09-18]“捐门槛”的教育如何实现公平
- [ 09-16]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 [ 09-10]异地高考的条件不应导向“拼爹”
- [ 09-10]让孩子们“上好学”得追本溯源
- [ 08-06]茶水两次发炎源于媒体报道失去公平立场
- [ 07-11]歧视的深圳中招已算“公平”
- [ 07-09]纾解男女招收比例失调更需兼顾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