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假“特供”为何屡禁不止?

www.fjnet.cn?2012-10-23 08:13? 李  龙?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既要打击隐藏在“特供”背后的日益成熟的造假链,也要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特供”文化、“特供”心态的土壤。

国家工商总局日前表示,他们已与多个中央部门联合制定了工作方案,目前正在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据前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所谓“特供”、“专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目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销量。

“特供”、“专供”产品大多为假冒,这其实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今年4月,茅台酒厂虎扑篮球保护处副处长刘世仲曾表示:市场上带有“特供”字样的茅台酒都是假酒;去年11月,公安部破获特大制售假酒案,其中就查明那些标有专用酒、特供酒的基本都是假酒。然而,即便如此,“特供”、“专供”商品仍然打着各种马甲,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其实早在去年9~10月,国家工商总局曾会同商务部、工信部、质检总局对实体市场上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问题进行了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共督促相关企业撤除违规标识115万件,监测广告194万条,立案查处案件533起。表面上看,在中央四部门联合整治下,各式各样的“特供”似乎就此消失。可是时隔一年,“特供”商品就逼得工商部门又要再来一次专项清理整顿,让人不得不对其“旺盛”生命力表示惊讶。

“特供”、“专供”的假冒产品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固然与其背后的巨额经济利益有关:一瓶几十元的白酒,标上“特供”后,到了消费者手里就价值数千元,暴利诱惑之下,势必会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国人对“特供”商品的迷恋心态,以及难以清除的“特供”文化土壤,恐怕才是假特供、假专供商品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追究起来,“特供”产品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出现,早在古代即有所谓特供,当时专指为贵族特别供应的产品,如极品茶、蜜、酒、瓜、果、米、蔬等。《周礼》曾记载:“四方特产,以为特供”,这里的特供指的就是专供宫廷享用的产品。这股特供之风尤以清朝最为盛行。到了近代,“特供”逐渐由曾经的专为皇室贵族享用的产品,演变成社会上层人士专享的奢侈品。其实不光在古代中国,当时国外也有“特供”一说。据查,1155年,英国皇室向商人和某些专门服务业者颁发“皇室专用”的荣誉。按照“皇家商人认证委员会”规定,商家若是想得到这个头衔,它必须连续服务皇室成员至少五年,方可具备入围的基本资格,所以拥有这项荣誉的商人莫不以之为质量的保证、品牌的广告。

从其源起也可以看出,“特供”在特定语境下具有品质保障的意思,是通过特权途径享有别人买不到的特有产品。因而,只要特权崇拜的思维不除,各种名目的“特供”也就很难彻底杜绝。像某高端白酒企业虽然表示市场上“特供”的都是假酒,但同时也透露,“特供”在其整个销量中只占很小部分。换句话说,真“特供”产品事实上的存在,才给了假“特供”以可乘之机。

假“特供”、“专供”,显然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而且欺骗消费者,形成商业欺诈;打着国家的名义,利用公共信用来牟利,损害公权力。以此而言,清理整顿大有必要,既要打击隐藏在“特供”背后的日益成熟的造假链,对制假售假者严厉惩处;也要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特供”文化、“特供”心态的土壤。唯如此,“特供”产品才不会泛滥成灾。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虎扑篮球_虎扑nba-社区*论坛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