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特别话题> 惶恐与安稳 > 正文

"去体制内"并不意味着”安稳无虞"

www.fjnet.cn?2012-11-05 16:13? 毛寿龙?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官本位的等级制基础

在中国,官本位有着很深厚的历史基础。从历史上来看,一个国家几千年来,其基本的秩序是以官为核心的,其他政治、社会和经济等级,都与官的等级有关。这使得中国的官本位,在文化上成了一种习惯和民情,渗透在历史的所有遗产中,也渗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渗透在戏曲、文学,包括语言和生活习惯中。在价值上成了衡量一切价值的准则,在这一体系中,任何价值都要转变为官的等级,否则不入社会主流。

文化和价值上的官本位,是一个系统的等级制的制度决定的。凡是枪杆子里出来的政权,其等级制一般和军阶有密切的关系。军队为了方便指挥和控制,会建立一个系统的金字塔结构。这个金字塔的结构,一旦控制政权之后,也会建立一个和此金字塔结构相对应的行政结构。这个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宏观上取决于民心向背,微观上取决于组织系统的完善,以及命令等级运作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权衡。这个系统,一旦向经济、事业单位等领域扩张,乃至宗教领域、社会团体和慈善组织扩张,也会一样形成一个命令等级体系。

巨大的利益冲击下官本位松动

当然,制度如果没有利益,是很难运作的。制度等级制,实际上也是利益分配机制。荣誉机制,没有利益的支撑,也只能是空架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玉是只有贵族才能用的,即使很有钱,没有等级的平民,只能用其他装饰品。每个人的服饰,都是有讲究的。乘的轿车,住的房子,婚丧嫁娶的礼仪用品,都必须符合身份。没有身份,纵使百万富翁,也只能低调过日子。做官,在古代,是唯一的出路。即使很多商人,不是花钱买官,就是高薪聘请老师教育子女,上京赶考,搞个功名,投资仕途,才能出人头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废除了古代的官阶特权制度,但因战争年代的影响,等级制依然存在,而且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对基层来说是按劳分配,但对中上层来说,则是按等级分配。

高度集权的经济,由于信息失灵,一般来说,只能用于发展最为原始的经济。在这个体制里,个人只能表达吃饭穿衣和住宿的需求,其他需求,很难进入计划经济的体系里。因此,对国家来说,财富只有粮食和住房。在这个时候,即使官本位,贵如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委员,也只有在吃水果鸡蛋的时候,可以在特供商店没有数量限制。以至于有政协常委写回忆录,其工资都买了水果,送给前来探望的亲戚朋友。

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吃饭穿衣不再依靠分配,而是可以在市场里购得。农民的粮食和副产品因此拥有了市场价值,人们的存款开始拥有了市场价值,生意头脑也有了市场价值。出现了很多万元户。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开始企业投资,开始股票买卖,于是出现了几十万元户和数百万元户。那时,公务员只能靠死的工资,而且分房子遥遥无期。很多公务员纷纷下海经商。市场灵活部门,尤其是外资企业,工资都在几千元,上万元,而公务员只有可怜的数百元。很多家庭出现了一家两制,夫妻两一个人在公共部门工作,获得稳定性,一个人在市场部门工作,获得很高的收入。那时候,市场在创业挣钱,公共部门在亏损。适应市场的税收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公共资产,因为缺乏市场,很难变现为真正的可分配收入。结果,在巨大利益冲击之下,延续了数千年的官本位,似乎有了一些松动。

风向发生了转变

但是,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风向发生了变化。股市逐步从放开运作走向权力和机构运作。很多市场部门工资不仅没有增长,有的反而还下降了很多,九十年代初上万元,现在很可能只有七八千元,税后五六千元。学术部门工薪收入10来年上涨速度明显下降,体制外收入机会增加,但面临更强的劳动压力。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体制内分套房。政府财政收入年年高于GDP增长速度,而且各级政府通过卖地也获得了充足的财政资金。和公务员相比,事业单位的灵活性已经失去优势,而人头费却比公务员少了一半,于是大家纷纷争取参公,而不愿意企业化。

在这一过程中,官本位却逐步抬头,而且最近几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公务员岗位,有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竞争。而且多年累积下来,已经出现了很多公务员考试专业户。估计几十年下来,范进中举似的故事也会在当代发生。人们都惊叹,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过去人们不想当官,要下海,现在人们不想下海,要当官。当官是迫不及待,但是下海经商,则纯处于无奈。当然,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想当官,很多公务员家长就表示,自己的孩子,不想当公务员,而想要从事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但兴趣在强大的官本位传统,和日益强化的官本位利益分配体系的挤压下,已经显得越来越苍白。官场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非生产性的工作,如果一个社会里的优秀人才都跻身官场;如果一个社会的优秀人才即使有了成就,也不得不去跻身官场才能有更好的出路,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即使有了开始,也将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显然,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2011年夏天开始,中央各部门陆续公开“三公”支出,最近北京市、上海市和陕西省也都公布了自己的“三公”支出。估计全国都将陆续公布自己的“三公”支出。“三公”支出,很多是工作需要,但很多其实是公务员的待遇。“三公”支出如果得到严格控制,公务员的待遇也将有所下降,官本位的血液供给不足,自然也将逐步失去其吸引力。

当然,这仅仅是开始。在总体上来说,国家依然控制着所有的国家资源,包括土地、矿山等,也控制着金融、财政资源,庞大的行政机制依然控制着项目、管制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市场经济里都可以变现为巨额的可分配资源。这些公共资源,至少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即使建立了公开透明的机制,也依然让公务员有巨大的分配权力。更何况从现在的动向来看,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阻力。

所以,可以预料,公务员在未来几十年里,依然是很抢手的职业。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官本位的利益机制,依然很难发生很大的变化。更何况,官本位的文化和制度机制,要发生变化,更是长期的任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