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焦虑
www.fjnet.cn?2012-11-08 12:45? 李 杏?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焦虑,如何重新构建私人信息的社会管理是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性命题。 据《每日经济新闻》披露,快递单号信息正被大面积泄露,涉及国内多家快递公司,给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可乘之机,甚至衍生出利益链。单号信息在网上以每条0.4元到2元的价格售卖,经核实,这些信息真实有效,包括快件追踪信息和收件人姓名、手机号和地址等详细内容。 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一张张快递单号,也成为收集个人信息的一个源头。快递单号出卖现象,与此曝出的银行卡信息买卖相同,出于业务便利取得信息,利用信息价值将其作为商品出售。通过这类方式,可以轻易地掌握他人信息。 信息泄露的另一面,是个人的“数据化”。网络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个人不能脱离于信息联网之外。一个人往往有着双重身份,即真实身份和信息身份。可以说,后者是个人的“第二人格”,一些时候,通过信息甚至可以复原某个人的“全貌”。在这个意义上,个人是“透明”的。 我们无可避免地自我暴露。无论是快递公司、银行、保险机构、通讯公司,还是购物、就医、求职、考试报名、申请会员,开展正常生活,与各类机构或个人接触的过程中,留下个人信息的机会实在太多。进入网络操作层面,一次检索、一个鼠标点击、一次内容录入,既可以随时随地地生产公共信息,其实也不知不觉地显露自己的信息轨迹。 过去,个人信息由单位、相关行政部门掌握。相对独立的信息源,加上管理者的自律与相关规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个人信息的封闭性。也就是说,个人信息在对公的部分是开放的,但对于生活接触的其他方面而言,又是隐蔽的。 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网络化打破了“公与私”的分界。个人信息的生成与载录成为一种常态,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分享信息没有障碍。如果说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中,有“公共人”与“私人”的区分和保护,那么现在,打通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结果是,即使你不愿意成为一个公共人,也可能因为信息泄露而被迫“公共”。人肉搜索即是这种情形的典型例证,它既可用于那些公众人物、“触犯众怒”者,也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基于这样的现实,一些国家甚至开始重新探讨隐私概念,以及保护隐私的程度和可能性。 信息化带来的这种私人身份的焦虑,促使我们深思当下信息管理的调整。近年来,信息安全相关立法相继出台,此前已有的一些规定亦得到了完善。然而,从信息流动的现实复杂性,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加强私人信息的管理或许可能屏蔽部分机构、个人的信息交易行为,却很难实现对所有信息的保护,从另一个角度,信息的过度保护也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06]纸质出版灭绝是臆想还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