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亟需“信绩考核”
www.fjnet.cn?2013-02-18 10:28? 司马童?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社会之中,公众之间,尽管早已有了“不信陌生人”的切身感受,而调研之后,报告之下,许多人恐怕仍会大吃一惊:啥!这个“不信比例”居然已达七成之高?且不说一个基于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调查结论,是否能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但相信不少人如我一样,会认同蓝皮书揭示的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或夸大其辞。 止滑信任危机,提振社会信任,看起来又是一个“人人有责”的社会问题,而透过现象观实质,我却以为它同样是个“政绩问题”。近些年来,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的日益走低,以及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不信任程度的渐趋加深,无不映衬着监管透明不够、执法打击失严,乃至一些政府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或是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权力失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希冀社会信任还能“远离污浊”、“一枝独秀”,只能是缘木求鱼、异想天开了。 不管什么时候,社会信任的核心,首先是公权力的高度可信。假如“有毒食品”防不胜防,“虚假慈善”欺诓民众,或是助人为乐常惹官司,特权享受触目皆是,试问“民信指数”何能“奇葩”一朵、独善其身?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诚信讲的是道德问题,而信任是中性的事实判断;不应简单地把社会信任问题归结为社会道德滑坡或民众素质低,更要看到社会信任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信任风险提高了。” 走笔至此,自然有所启迪,提振社会信任须应强化“信绩考核”。换言之,对于一个地方、一位官员的考核考量,无妨试行先问“信绩”、再看政绩。“信绩”较之政绩更为重要,就好比可口可乐的企业厂房哪怕一夜烧光,凭着其深入人心的“品牌价值”,很快便能恢复元气。相反,一个“信绩”寥寥、或是乏“信”可陈的政绩,却完全有可能是注重“短期效益”的产物,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政绩越显耀,隐患越丛生。 提振社会信任要把“信绩”当政绩,其实也与虎扑nba:总书记“要重用不玩虚招的干部”之用人观相切合——说到底,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肯定只是那些在公众心目中言行一致、“信绩”突出的干部。而人们当然也深信,这样的干部越受重用,其政绩的“信绩含量”也会越高,进而对社会信任带来的示范引导作用,必会明显有效地呈现出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18]信任缺失,改革发展怎么实现
- [ 02-17]社会信任度抵达冰点怎么办?
- [ 01-17]在“滑坡带”上构筑公众信任
- [ 01-10]从兰考事件中反映出的社会信任度缺失问题
- [ 01-09]社会信任为何成为了稀缺品?
- [ 01-08]儿慈会善款不降反升请勿再辜负人民信任
- [ 12-13]幼儿园“谍战剧”空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