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观
www.fjnet.cn?2013-04-03 06:58? 付小为?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有幸参与楚才作文竞赛阅卷,时常听到阅卷老师感慨,学生的作文里都没有生活。这种感受并不是少数老师就个别文章所得出的结论,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 说到没有生活,很多人可能会联系到学业负担、假日补习、兴趣培养等占据学生时间的、大大小小的功课或培训。事实上,老师们说孩子们没有生活,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如果仅就此来说,便是一直被讨论的应试教育问题。 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中的不彻底,让学生始终不能摆脱升学的指挥棒,这样一来,所有外在的政策变化都沦为形式性改变。不过,这里并不想深谈教育改革这类宏大的问题,回味自己评阅的作文,不禁反问,那些故事真的没有生活吗? 以我的阅卷体验来看,所谓的没生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真实。具有标准高分作文格式的、围绕主题的中外故事集结类的议论文通常占到很大篇幅,它可以体现作者的一定阅读量,但很少有高于故事外壳的提炼,以至于文章有着很强的生搬硬套感。而最为明显的不真实,则集中在记叙文部分。一些记叙文,几乎从文章的第一句就埋下了编故事的伏笔。 令人困惑的是,无论作文命题为何,故事的内容、走势、狗血程度惊人的相似,与电视台播放的苦情剧、爱情剧甚至鬼神剧大致相当。不少剧情设置里,都呈现出贫富对比的主结构,其中甚至不乏婚外情、反腐情节。说不真实,在于它们完全脱离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但回过头看,又很难说其中的社会戏码不存在于真实生活中。 抛开课业因素,现在的问题,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体化。翻看本雅明的《单行道》,他形容孩子摆弄物品,是按照自由游戏时的情形将完全不同的材料置入到一种往往使人愕然的全新组合里。由此,孩子们就创建出了他们自己的物世界,一个大世界中的小世界。想为孩子创造世界,就要透过物质功利,用这个小世界的范式去看。现在,当小世界与大世界交融,成人觉得儿童没有生活,儿童熟知大世界,对大人的“故作区分”不以为意。如果把逗人开心的、孩子嘴里那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语言放在这个背景下看,其结果恐怕不太让人开心得起来。 传播的普及,信息交流的便捷,儿童过早、过度接触电视节目,都促成了大世界与小世界这层二元关系的重叠。童年感淡化的学生作文,是这种状况的折射。反过来,走过如是童年成长起来的成人,又如何在各类工作中“倒影”那个童年呢? 在作文里编故事,在图画里假想从未见过的森林河川,被范例、范文、标准答案、钢筋水泥包围,它束缚身体的同时也禁锢着思维。这个过程中,空间感、时间感都无法伸展,更谈不上对形式、整体的理解。再来看生活中那些完全不合逻辑的电影电视剧、挂一漏万的律令条文,甚至个人生活方式,可曾想过,它们都会向孩子的心里投射下什么。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02]5岁孩子的“厕所作业”
- [ 04-02]重庆妈妈为让孩子喝上放心奶 欲筹资养奶牛
- [ 04-02]单亲妈妈有偿征“周末爸爸” 网友:对孩子不利
- [ 04-02]出生6天女婴被遗弃超市 孩子妈含泪一步三回头
- [ 04-02]熊贝儿童装 您孩子的成长的新起点
- [ 04-02]熊贝儿童装 让您的孩子变身耀眼童星
- [ 04-02]无刹车装置存安全隐患 孩子别骑“死飞”上下学
- [ 04-02]“奶爸”热席卷韩国 照顾孩子同时不忘耍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