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缺乏内生动力的公车改革难言成功

www.fjnet.cn?2013-06-13 15:31? 徐  娟?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从第一个“吃螃蟹”的黑龙江大庆市开始,到湖北老河口车改的“一步到位”,再到轰动全国的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的“昙花一现”以及北京市个别乡镇试水车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进行了公车制度试点改革,但能够长效坚持的只是少数,多数试点受多重因素影响或“夭折”,或停滞不前,甚至一些试点已出现公车“回潮”。(6月13日《经济参考报》)

公车改革堪称顽疾,自上世纪末启动公车改革以来,历经十多年至今仍在路上,有的地方甚至在开“倒车”。从新闻报道的试点地区看,公车改革的政策制定者和具体实施者,其实就是享有公车的既得利益者。这种“往自己身上割肉”的改革,从内心来讲,他们是一百个不愿意。即便迫于公众舆论压力,也只会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所以说,缺乏内生动力的公车改革注定难以成功。

官员们缺乏公车改革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尽管早在1994年国家层面就出台了《虎扑篮球: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对公务车辆配备范围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级别高低只要手握一定权力的官员,拥有专车的情况并不鲜见,仿佛没有专车就不像个“官”。

另一方面是违反公车管理规定的成本低代价小。从表面上看,各地对违反公车管理规定的处罚很严,但仔细推敲起来对官员本身却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惩戒力。比如,对超配公车实行公开拍卖,损失的是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钱,违规使用的官员个人经济上却毫发无损;公车私用被曝光后,所在单位不少都在护短灭火,实在推脱不了时,司机和“临时工”往往成了替罪羊。违法的低成本和小代价,不仅使显性的超配公车难以遏制,更让一些官员变着法子造出“半公车”、“假公车”来。

激发官员们的内生动力,是公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需要让官员“无公车可坐”成为常态和习惯,在彻底摸清现有公车家底的基础上,按照公车配备和使用的规定进行针对性的裁减,通过公示的方式把公车数量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使“官”的形象和“车”的待遇之间彻底脱钩;需要加快推进公车使用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公交车、出租车、公车服务中心、私车公用等多样化的公车保障方式,在大幅度减少公车的同时,让官员们参加公务活动便捷乘车,不影响行政效率。

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公车改革与官员们的政绩考核和升迁去留挂起钩来。从本质上讲,治不住公车实际上是治不住权力。只有在制度上让公众全程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使他们感到违规配备的公车是“烫手的山芋”,违规使用公车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前程,才会自觉自愿地推进公车改革。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虎扑篮球_虎扑nba-社区*论坛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