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管理使用不能“道德绑架”
www.fjnet.cn?2013-07-16 10:16? 徐 娟?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山东聊城15岁少年闫森去世后捐献器官救5人,其中一个肾脏移植给姐姐,另一个肾脏、一个肝脏挽救了两个人的生命,两个眼角膜使两名患者重获光明。学校为其贫困的家庭募捐31万元,在给了家属6万元后,学校却将剩下的25万余元转捐给了当地慈善总会。“不合情理”的转捐,伤透了闫家人的心。(7月15日《人民日报》) 不论从捐款者的意愿而言,还是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来看,闫家自行决定管理使用公众的捐款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也就是说,闫家是这笔善款的所有者。然而,作为善款的保管者,学校未经闫家同意,就将余款转捐给了当地慈善总会,造成了所有者实际“无所有”。围绕捐款的管理使用和移交转交,类似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发生多起,有的还走上法庭打起官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里主要牵扯到两个问题,一是捐款的保管者在权利人接收之前,如何管理、使用和监管善款?二是权利人接收善款后,如何将这笔钱发挥出最大效用,使善款做到既帮助了受捐者,又真正对捐款人负责?依照目前现状,在前一个问题中,我们缺乏完整成熟的运作体系;在后一个问题里,我们缺乏合适有效的机制路径。 回过头看这起“转捐”事件,爱心人士对于闫森或者说闫家的捐赠,是希望给予闫家帮助。在闫家作为权利主体接收管理善款之前,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学校作为捐款的保管者,对这笔捐赠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一方面,要保证善款使用的合理。包括帮助渡过生活难关、给予闫家必要精神抚慰、支付闫森姐姐尿毒症后续治疗费用,等等。从报道的情况看,闫家生活依然困难,闫森姐姐也正在治疗,很显然捐赠人的意愿还未完成。另一方面,要保证善款使用的公开。学校要及时将善款的支付数额、用途、方式等向公众(至少是捐赠人)完整全面公开,接受广泛监督,实现捐赠人的良好初衷。 人们奉献爱心的目的是扶危济弱,国家鼓励公众捐赠的目的是激发公众的善良同情之心,鼓励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互助互爱的公共道德观念,并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再以这起“转捐”事件为例,在完成了捐赠人捐赠意愿之后,如果还有余款应当如何处置?笔者认为,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将善款全部移交给闫家由他们的处理,不能搞任何形式的“道德绑架”,包括学校向慈善机构“转捐”。 与此同时,在充分尊重闫家意愿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一如既往地对善款的管理使用提供帮助和服务。比如,可以以余款为基础,继续发动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以闫森的名字设立爱心基金,使他的大爱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还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的经验,在闫家的实际管理控制下,由专门的社会机构来运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1]现有器官资源多在地方红会 多地医院捐款换移植
- [ 07-08]多地红会被指以器官资源要求医院捐款 回应称系造谣
- [ 07-05]湖南株洲:湘江义务救援队搞“有偿捐款”被叫停
- [ 07-03]神秘爱心网友3年捐款41万 至少让55个娃顺利进大学
- [ 05-31]法律禁止烟草公益捐款值得商榷
- [ 05-29]大连私企一上午捐款三万元助困难职工渡难关
- [ 05-29]幼儿园学童捐款额竟被张榜公布 家长称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