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文科状元“回炉再造”是部青春励志片

www.fjnet.cn?2013-10-12 11:22? 谢伟锋?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2013年,辽宁省本溪市文科状元刘丁宁以668(+10)分被香港大学中文系录取,并获72万元人民币奖励。10月初,刘丁宁离开港大,目前已经回本溪高中复读。(10月11日 人民网)

这个新闻之所以被关注,皆是这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都大有来头:文科状元、港大、北大……。对于刘丁宁和港大之间的缘分已尽,这其中的玩味可谓是见仁见智:有说是休学的;也有说水土不服被辞退;也有说个人不愿意在港大就读。在外界众声喧哗的时候,刘丁宁反而应该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

好在当下众人之眼早已经见惯“市面”。譬如,有官员辞去职务去民企当管理人员,亦或是副镇长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等等。无论是在学校或者公司、单位之间做选择,人们早已适应了应接不暇的“流通性”。只不过刘丁宁的选择过于高开高走,能在“左手港大,右手北大”之间斡旋,可不是什么人能有的资本。

网络留言基本上都对此举举双手赞成。当然,在观众来看,这的确太具有青春励志片的效应了。在权威的《QS世界大学排名》评比中,港大连续蝉联亚洲第一,世界排名更是把北大甩在了身后。尤其是,很多人用全球目光来比较北大和港大的教育水平的高下,他们更容易青睐后者。客观看来,这未免不是另外一种功利之举。

而当以“文科状元”之名昂首进入港大,且挟全额奖学金之威时,刘丁宁的人生本应该是进入了“豪华保险箱”。不过对于北大中文系那种纯粹的向往,几乎让她患得患失,这点也可以在《天天向上》的节目现场有所窥见。我们不由的感叹:理想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以至于要从众人仰望的港大殿堂中退出,而再度转战千军万马的高考战场。

该类事件在欧美,应该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成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我们对孩子们固有“扶上马、走一程”的牵绊,甚至在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手中的缰绳都始终不愿放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刘丁宁的选择上,我们看到原先的环境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刘丁宁家人的“不激进”,即并没有表现出力挺她重新选择北大,而是表示更愿意给她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社会对她心仪“纯粹的国学”,亦表现出了认可和宽容。

我们在此祝福这勇敢的女孩。只是我们对此还是有点担忧,毕竟高考不做双向选择,而是用分数论英雄的。刘丁宁能否“梅开二度”,还是需要时间来佐证。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