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婴复活”听起来惊悚,细看新闻才发现其中的悲凉。安徽一名刚出生的男婴,在被父母遗弃后,先被医院诊断为“死亡”,再被送到殡仪馆,火化之际,却奇迹般“复活”。 如此度尽劫波,真是悲情至极。患有先天性疾病,已属不幸。遭至亲遗弃,更是凄惨。而“被死亡”差点让他“抱屈夭折”。所幸在紧要关头,殡仪馆工作人员将他从“鬼门关”拽回来。 所谓“复活”,无关奇迹,因为男婴从头到尾都是“被死亡”。正因如此,人们才将矛头指向涉事医护人员。既然男婴活着,为什么会被诊断为“死亡”? 涉事医生辩解,男婴当时全身青紫,没了呼吸和心跳。言下之意,就是纯属无意。但判断新生儿是否死亡,需要多项指标交叉印证,不能贸然断定。据临床实践,婴儿假死情况并非孤例。仅凭“没气儿”就下结论,着实值得怀疑。就算错诊误断,但基于“人命关天”的伦理,医护人员也该为此担责,而不能以“非故意”为理由逃避。 后来涉事院方承认失误,主治医生和护工已遭处罚。安徽卫生厅表示,要严查误诊带来的恶性事件。只不过,严惩医护人员很难为此事画上圆满的句号,因为这依然无法回避“接下来怎么办”的难题。 “被遗弃”的男婴患了重症,且“治愈可能性不大”,所以父母选择放弃治疗。此后院方曾垫付医疗费用,但最终没有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而现在男婴经历“生死劫”后,父母仍坚持放弃,男婴何去何从依然没底。 父母“割舍骨肉”,只因不堪重荷。医院虽有救死扶伤的义务,但苛求无偿治疗,就属于道义绑架。要弥合二者能力不及所造成的“救济断裂”,除了指望制度救助与民间爱心,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从长远看,只有完善了公共救济体系,对“患者婴儿”的救助才能跳出对个体和医院的依赖。 而要避免类似荒诞剧的重演,首当其冲的是要把婴儿视为有尊严的人,而不是包袱。他们的生或死,都该以人性的尊严为底色,而不是“命若垃圾”的经济衡量。 |
相关阅读:
- [ 11-22]安徽“死婴复活”属严重误诊 目前仍有生命危险
- [ 11-21]死婴将火化时突然“复活” 开死亡证明医生停职
- [ 09-24]江西一公交站台旁垃圾桶里捡出一名男死婴
- [ 09-19]日本一女子在冰柜内藏死婴 称孩子是自己所生
- [ 09-07]环卫工人在公厕发现遭遗弃死婴
- [ 05-07]韩国严查中国"人肉胶囊"走私 称胶囊由死婴制成
- [ 02-29]山东德州岔河桥旁发现多具死婴(图)
- [ 02-02]江苏响水死婴事件:当地风俗催生收埋死婴业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