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潜规则的点名批评,直接明了、认真求实,既能震慑官员,也能赢得公众信任,可谓一举多得。 不再是模棱两可的“某某”,也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数据,而是职务、姓名、事由一应俱全。近日,中央纪委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点名批评的方式,产生了“强震效应”。想必,经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地方官员最看重的媒体转载转播,在涉事官员所在地造成的震动,应该更为巨大。 因为长期形成的积弊,官员被批评、尤其是公开批评之时,往往是不点名批评甚至“大而化之”的批评,表面上是“照顾面子”,实际效果却是“好好先生”们把批评虚化了,对公众而言更是雾里看花,谈不上知情,更难言参与、表达和监督。而作风建设,目的是要通过整肃官员的行为,重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破除潜规则的点名批评,直接明了、认真求实,既能震慑官员,也能赢得公众信任,可谓一举多得。 从去年12月4日出台以来,八项规定实施已超过一年。又逢元旦春节将至,正是关键的时间节点。改作风能否实效变长效,这是一个节骨眼。此次点名批评违规者,可谓“响鼓也要重槌敲”,正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八项规定不会过时,改作风将会持续开展下去。敏锐的观察者或许会注意到,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初,媒体会将这一词汇加上引号,而现在,引号已经悄然去除。这样一个用法上的改变,或许也正折射出,八项规定将成为一个长期词汇,进入中国的政治语汇。 这背后的考虑,或许远不是管住“舌尖上的腐败”那么简单。实际上,作风本身就居于现代政治理念的核心位置。一方面,作风关乎行政效能,试看此次通报的10起典型问题,无论是铺张浪费办比赛、公款吃喝酿成死伤,还是办婚宴收取礼金,背后都是隐性的行政成本,无疑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作风的问题,本质上是权力不知行止的问题,管住作风也就是限制权力、规范权力,这正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精神相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八项规定执行得如何,决定着政治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 从反腐败不断闯关,到抓作风踏石留印,虽有“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之说,但中央纪委的种种行动,已经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能力和决心。三中全会落幕不久,2014更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希望,不仅仅是八项规定、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持续下去并不断走向深入,也有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改革行动、踏实举措“响鼓也要重槌敲”。如此,方能不负历史使命,不负人民期待。 |
相关阅读:
- [ 12-18]全国“扫黄打非”办通报一批假记者重点案件
- [ 12-18]中纪委通报显新意,落实更需彻底
- [ 12-18]中纪委点名通报:副省级干部致陪酒人死亡被降级
- [ 12-18]“点名通报”,反腐不留死角
- [ 12-14]国家煤监局就新疆昌吉煤矿事故发出警示通报
- [ 12-14]农业部通报整风反面教材:官员花3万购办公家具
- [ 12-13]煤监局通报新疆昌吉煤矿事故:违规违章生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