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三本”改职教不能一改了之

2014-03-10 16:20? 张  涛?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总理在报告里说要创造就业岗位。但我认为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日前,在江苏省代表团分组讨论的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一席话引爆了会场。陈丽芬建议,建议国家取消“三本”招生,并将该部分计划划入职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制造业的用工荒。(3月9日《新京报》)

没有一、二本“老大哥”牌子响亮,又没有高职“小弟”一技之长,三本院校就业问题近年来日渐凸显。部分高校甚至沦为了“考研基地”,成为高考失意者“曲线圆梦”的跳板。一边是三本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制造业找不到技工,于是“三本”改“职教”实现供需平衡的思路就应运而生。早在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相关就业群体的就业前景》报告中,就建议将三本大学改成技术学校,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假设。2012年全国“三本”招生约160万,“三本”改为职教后,这部分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还要打个问号。在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原本就有“高等职业教育”一个分支,但高职院校普遍遭遇生源差、招不满的尴尬。拿江西某高职院校招生人员的话来说,高职生源基本集中在“末端学生”——成绩是末端的,家庭条件也是末端的。尽管如此,对这些“末端学生”的生源争夺也十分激烈,许多高职院校年年都完不成招生计划。

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给“三本”换个名字,让读职教也能拿到本科文凭,恐怕并不会带来太大吸引力;到头来,非但没有“开源”,吸引更多学生投身职业教育,还会进一步“分流”,稀释本就有限的生源,让更多学校陷入生存危机。当然,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善供需矛盾,完善“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也是时代需要,不过,这并非“三本”改职教一改了之,关键还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走出不受待见的境地。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公共投入,提高职教吸引力。有专家指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需要2.63倍的资金投入才能发挥高效作用。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打造综合型大学,对于职业教育缺乏重视。以江苏无锡市的教育经费投入为例,砸在普通高中生身上的财政支出,可以养活两个职校生。公共投入不足,一方面影响了职教院校硬件设施、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又导致办学成本转嫁给学生,学费居高不下。三本院校多为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转型职业教育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切实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降低学费门槛。

同时,消除种种歧视,放下对职教的成见。尽管近年来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的新闻屡见报端,但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仍让不少人对成为一名“高级蓝领”心存抵触情绪。比如,一些城市落户、单位招聘动不动就要求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将高职生拒之门外;与美国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不同,我们的中职高职毕业生在职称评定晋级、干部身份认定上,往往要低人一等。不改变这种畸形的人才评价机制,不为技术型工人争取平等的待遇和地位,“三本”改职教只是一厢情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