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自己“不相信”这个数字,至少对10%的成分表示怀疑。(4月1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部决定给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增加重点高校招生指标的多项举措,恐怕是许多人盼望的“顶层设计”,但笔者认为,在进入大学门槛的时候,你给农村娃的公平已经晚了。这种“末端作为”,用记者的话说,让人看得见闪光却未必能够感受到温暖。 去年,俞敏洪从他的企业每年资助的北大10个贫困大学生中发现,这些学生其实不怎么贫困,多数学生的经历惊人相似,从初中开始,就在省重点学校读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而能够读上重点高中的,绝大多数是当地“政府子弟”和“有钱人的孩子”。 优质教育资源奇缺,仅有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农村贫困群体固化,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简单拉伸照顾比例,很有可能放大成新的不公平,你的比例提得越高,最贫困的孩子受的伤害越大。因为贫困学生很难上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更难走进重点初中、高中的门槛,而上不了重点高中,怎么上重点大学。所以,处于末端“10%”的指标,连心灵鸡汤都谈不上,根本填不平教育起点处不均的巨大鸿沟。 如果硬性给贫困地区分配重点大学指标,成绩差的上了重点,对成绩好的不公平;如果投入小的上了重点,对投入大的也不公平;如果学生成绩不到,硬拉到重点大学,学生自己也会抬不起头来。即使毕业了,你还能靠政府给指标包你就业吗?即使就业了,你还能靠政府给比例保证收入吗? 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在强调“10%”这个数字时,还提到了另外一句话,即“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这是对“末端”的一种高端思维。葛剑雄说,政府最大的责任是把主要的钱投在义务教育上。俞敏洪说,还是要靠价格杠杆的作用,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办法,让教育资源向农村分散,而不是在某“高地”集聚。 不赞成“末端作为”,是要提倡真正的平民情怀,是要坚持治本的改革主张。就教育公平的改革而言,要看大多数中小学生最期待什么,真正的贫困群众最需要什么,再不能停留在什么最好改、最容易上手、效果最好看这个层面了。 |
相关阅读:
- [ 04-02]教育公平不只是农村娃上名校
- [ 03-12]少些“娘娘学校”多些教育公平
- [ 03-11]农村孩子不上大学怎能教育公平?
- [ 03-05]用教育公平照亮国家未来
- [ 03-02]“小升初新政”能否带来教育公平
- [ 02-27]异地高考迈开教育公平新一步
- [ 02-19]“划片入学”如何更加利于教育公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