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学术浮躁是一场“义”与“利”的较量

2014-04-21 06:57? 许智豪?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这几天,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一事备受关注。四天前,他终于卸下这个头衔,成为中国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第一人。某校副教授吴敏接受采访时称,在高校要评上副教授非常困难,很多人不择手段的评副教授、评教授。(4月19日,中广网)

学术腐败、学术浮躁是当下特别热门的话题。有人口诛笔伐;有人建言献策;有人冷嘲热讽。这说明,在学界这片“净土”上,浮躁和腐败已成为了一种常态。然而,身处舆论中心的学者们,却少有人关心。一边是像章开沅教授这样的教授想要“挣脱”出走,而另一边,却是更多的人削尖脑袋往里挤。这是一场“义”与“利”的较量。

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逐利性”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特征。具体到每个人的各种需求,也都是出于“自利”的打算。面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每个人内心都会做出或多或少的回应。众人都在追求财富,为何我不可以?大家都在追逐名利,为何我不能?这样的心理,在“知识分子”那里,同样存在。真正能做得稳学术这根“冷板凳”的学者寥寥无几。一定意义上讲,学术是“神圣”的,但在“逐利”的环境下并非显得格格不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不能丢。否则,“神圣”的地位便会动摇。为了职称评定而进行的造假、腐败行为,则正是“知识分子”内心道德天平失衡的外在表现。

当“义”让位于“利”,“知识分子”便失去了本应有的光环。按说,在学术腐败成风、造假盛行的环境下,很多“知识分子”根本不配被冠上“知识分子”的称号。但问题在于,谁才有资被称作“知识分子”?实质上没资格的“知识分子”,却有着职称、地位、荣誉等,而实质上有资格的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讲,往往是一无所有。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与我们的制度环境不无关系。行政权力的干涉下,学术要能保持独立,着实很难。学术腐败、浮躁,需要付出的成本低,代价小,收获的回报却很大,这样的背景下,腐败、浮躁便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难以遏制。

重温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现如今,大学校园中早已不缺各类大楼,但不得不承认,大师却屈指可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