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不提高退休年龄,到2050年,年轻一代必须拿出自己收入的41%用来供养老年人。 (4月29日 正北方网 ) 中国老龄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延迟退休”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近日有专家学者提出,年轻劳动力的“税率”将从2010年的16.8%增加到2050年的40.9%,即纯粹为了支付老年人的花销,年轻劳动力将要拿出全部收入的近41%。2010年是五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到了2050年则变成一个半年轻人就要养一个老人,中国的人口状况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年轻劳动力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延迟退休”真的就可以减轻年轻一代的负担么?相信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相信,笔者认为其中的作用也未必那么显著,同时也不是大多数人的意向。“如果中国不提高退休年龄,到2050年,年轻一代必须拿出自己收入的41%用来供养老年人,”这个命题也未必成立。笔者认为: 一是,“延迟退休”违背民意。我们都还记得去年通过网络虎扑篮球:“延迟退休”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九成的网友反对“延迟退休”,也反映了“延迟退休”与民意背道而驰。难道绝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么?为何那么多人都不愿意“延迟退休”,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大一部年轻人的想法。同时推迟退休年龄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反而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比如老年人因为工作时间增长,带来种种压力和身体损耗劳累,进而可能会花费更多高额的医疗费用;“延迟退休”对年轻人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岗位减少,降低了年轻一代的收入和发展机会,年轻人的压力反而会增大……所以对于有些专家学者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3日在对“十三五”规划会否涉及延迟退休问题做出的回应是:“还需要研究”。这也是政府考虑到了民意做出的回应。“延迟退休”还要多加调研,采取更有利于决策。 二是,“延迟退休”治标不治本。“延迟退休”减轻年轻劳动力压力和负担的本质问题就是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实质就是依靠推迟退休年龄来解决养老金缺口。如果养老金充足,那还需要 “延迟退休”么?所以关键问题是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养老金缺口,笔者认为“延迟退休”从长远看对解决养老金不足是有限的,对减轻年轻劳动力压力也是治标而不治本。因为养老金缺口大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延迟退休”不能实质性的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进而也不能实质性减轻年轻劳动力的压力。 三是,解决养老问题责任主体不清。不延迟退休就会增加年轻劳动力的压力,背后反映的另一个实质问题,养老问题责任主体有哪些。“延迟退休”老人可以自己承担一部分自己的责任,年轻人的压力就小了。养老问题是老人和年轻人的责任,这个不错,但解决养老问题责任主体只是老人和年轻人么?这其中却忽略了两个重要的责任主体,那就是政府和社会。其中政府的责任对于减轻年轻一代的负担作用尤为重要,政府在解决养老问题上的责任更不能回避,增加老人的压力来缓解年轻人的压力方法不可取,解决养老问题和减轻年轻劳动力“税负”问题,应该在政府、老人、年轻人及社会共同责任中寻找均衡点。政府应该想办法完善现行的养老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养老金投入、提升养老金基本起征点、养老制度并轨、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社保保值增值、充实社保基金、拓宽资金来源等多种手段,多方面寻求解决之道,进而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年轻人的负担问题。 “延迟退休”不能一刀切,需要考虑民意,更要考虑“延迟退休”所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延迟退休”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也不是减轻未来年轻一代供养老人压力和“税负”的有效途径,“延迟退休”对减轻年轻一代负担作用是有限的,莫让“减轻年轻一代负担”成为了“延迟退休”的借口。养老问题是老人、年轻人、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应该在这四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承担起相应的养老责任,重点是完善养老制度,充实养老金账户。 |
相关阅读:
- [ 04-14]延迟退休:一厢情愿还是大势所趋
- [ 04-09]香港公务员延迟退休为何没挨骂
- [ 01-26]“延迟退休”须根除“隐性福利”
- [ 01-26]延迟退休不能让百姓吃亏
- [ 12-13]是否延迟退休需要算大账
- [ 12-12]重体力劳动者"延迟退休"值得商榷
- [ 12-12]延迟退休选择权不妨交给劳动者
- [ 12-12]如何纾解“延迟退休”焦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