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舌尖2》:在重重吐槽中裸奔

2014-05-22 15:05:02?分享到?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12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1》)一炮而红,赢得口碑鲜花无数,也创下单集4万美元的国产纪录片海外发行纪录;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又以每周一集的速度开始在央视播出,仍然引发了轰动效应,不过,这一次是一拨接一拨的吐槽。

有媒体报道,《舌尖2》放映时曾进行过一个网络调查,希望观众点选自己收看时的状态,设置的选项是:“1,眼含热泪;2,口水四溢;3,流下的不仅是口水还有泪水;4,静静观看。”结果,除了很多观众选第三项,更多的网友选择了好事者补充的第五项:“奋力吐槽。”

数数《舌尖2》有“几宗罪”

根据《现代快报》、《金陵晚报》、《楚天都市报》以及豆瓣等网媒的报道,梳理下来,观众的吐槽基本上有如下几点:

涉嫌抄袭:

第一集《脚步》被指出有数个桥段与英国广播公司经典纪录片《人类星球》第四集《丛林树林生存者》很相似。特别是白马占堆爬树为弟弟采蜜的那一段,“爬树的拍摄角度、手法以及父亲出现的时机都一样”。还有第三集《时节》里的飞鱼场景,除了左右位置对调,和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生命》中的镜头完全一样。

涉嫌造假:

植物学专业人士对第一集《脚步》中白马占堆爬上40米高的树采集蜂蜜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发出质疑,因为根据专业知识判断,这里的蜂巢不可能也那么高;同一集中为女儿苦练钓跳跳鱼技术的父亲,实际上是请隔壁村的“钓跳跳鱼冠军”当的“替身”。此外,观众还“揭发”,第四集《家常》中河南琴童母女的生活并不像片中表现得那样困顿等。

过多的“人文情怀”:

不少观众觉得《舌尖2》着力靠人物故事引出美食,像当下综艺节目中每个歌手背后都有一个凄惨的故事一样过分煽情,让自己有泪水无口水,是“偏题”了。“人文可以讲,但融入讲故事中应该润物细无声,不能让吃货们产生逆反心理,美食不能成了陪衬。”网友说。

剪辑快而乱过于跳跃:

不少观众觉得《舌尖2》看得很累。比如第一集《脚步》近60分钟的片子,涉及的美食数量超过20种,从川渝豆花、秦岭蜂蜜、山东煎饼,再到湖北房县小花菇、浙江红烧望潮等,取景遍布中国东西南北中,甚至还提到新加坡、法国等海外地区,确实很丰富多样,但让人感觉找不到重点,有些像流水账,点到为止,走马观花,转变得太快。第三集《时节》也给人这种感觉,有时显得混乱、仓促。

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这方面最受人诟病的仍是第四集《家常》中河南母女的桥段。网友们表示,又不是远隔千山万水,母女俩甚至连奶奶化疗都没有回老家,爸爸5年都没有来看妻女,“这是畸形的、没有温情、爱情的价值观,只有对出人头地的变态的渴望,这样的家庭做出来的红烧肉、河南抻面,不该入选《舌尖2》”。此外,从《舌尖1》开始,就有环保主义者批评这种纪录片宣扬的是一种“被口腹之欲冲昏了头脑”的价值观,“天地万物都成了食材,对待跳跳鱼等动物非常残忍”。

值得注意的是,《舌尖2》剧组对起先媒体和观众的一些质疑,进行了详尽耐心的回应。比如总导演陈晓卿多次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表示英国广播公司的这些经典纪录片都是他和编导们喜爱的,但《舌尖2》中出现的涉嫌抄袭的桥段并非抄袭而是“致敬”,“飞鱼”镜头也是取得了授权以后才使用的。被观众和网友质疑的一些分集的导演也进行了答疑和说明。更重要的是,有的分集还根据观众的意见紧急修改,比如第三集《时节》播出前就连夜修改,增加了美食的比重。但是,等第四集播出后,汹涌的恶评以及“片中人是编导公司签约演员”的传言甚嚣尘上,陈晓卿等主创关闭了微博评论,不再沟通。

红烧肉要不要放蒜,是各有所爱吗?

相比网络议论和观众零星口碑,一些学者给出了貌似更为专业、更为冷静和自成体系的评论,事实上是对《舌尖2》表示支持。对此,《中国艺术报》等媒体给予了大幅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雷蔚真介绍,在英国广播公司拍摄北极熊、田鼠等纪录片时,由于播出时没有向观众解释拍摄手法,结果在播出后有观众得知这些洞穴内的镜头是在人工布置的环境中拍摄的,而并非自然环境,也曾引发媒体风波和争议。他强调,大多数人文类纪录片本质都不同于新闻报道,所以会存在大量的“真实再现”等特殊拍摄手法。只要没有刻意误导观众,这是可以理解和谅解的。

目前国内最著名的纪录片研究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拍摄纪录片要强调的是一个整体事件的真实性,为了达到更好的审美表达效果,有时候会利用一些手法,允许采用再现的方式来拍摄,这并不是一个触犯底线的做法。“至于红烧肉要不要放蒜,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张同道说,“希望观众用建设性的心态来看待《舌尖2》,多一点支持,包括批评也是支持。也希望大家尽量去了解纪录片这个行业,了解它的一些规则”。

另一位国内研究纪录片的著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如果说《舌尖1》把中国纪录片带进了公众时代,那么《舌尖2》则正在将纪录片引向产业化的征程。前者在表现显见,后者则在表现深层,更能显示主动和自信。周播、冠名、插广告等,也在昭示纪录片真正在电视媒体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令人遗憾的是,支持的声音基本上淹没在网络吐槽里。

越炒越热,越骂越红?

其实,从观众心理和创作者、出品方心理上都可以分析《舌尖2》被吐槽的原因。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由于《舌尖1》的良好口碑,人为拉高了观众对《舌尖2》的期待,而《舌尖2》播出时间一拖再拖,千呼万唤始出来,令很多“舌尖粉”对它的期待空前高涨,并且准备好像《舌尖1》那样垂涎三尺,但主创们却进行了一些改变,《舌尖2》从美食片变成人文片,造成了观众心目中的极大落差。

从目前的成片来看,《舌尖1》的巨大成功,也使创作者的心态不能平静。陈晓卿承认“自己有压力,大家常做恶梦”,一些编导也承认播出前自己“战战兢兢”。由于太想做好片子,大家就狂拍素材,这从编导透露的150∶1的素材使用比例也可以显示出来,而剪辑时又手足失措,无所适从。另外,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央视采取了一周一期的播出方式,这固然引来了超乎寻常的两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但是也让网络恶评有了充分发酵的时间。此外,片子每集都有不同的主创,必然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夸奖的话显得庸常,而批评却显得格外尖利。

按照既定安排,《舌尖2》共8集,其中7集是美食内容,一集是花絮。现在,剩下3集的播出状况将如何,尚不得而知。有位央视资深编导的态度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没关系,越炒越热,越骂越红。《舌尖2》的主创和观众们,又会怎么想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