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谁让湘鄂情在餐饮业无路可走?

2014-06-17 15:48:32?何天骄?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没有长远成长性、过度依赖三公消费的畸形发展模式、高利润不具有可持续性,这样的企业上市风险显然很大。”】

近日,曾经的A股民营餐饮第一股湘鄂情董事长孟凯一句话激起业内热议。在被问起为何放弃餐饮转行做环保、影视大数据等行业,孟凯向媒体称:“我在餐饮业已无路可走!”这一句充满悲壮色彩的话令人心生同情,但理性思考后不禁要问三个问题,做餐饮有多难?湘鄂情真的在餐饮业走投无路了?又是谁让湘鄂情在餐饮业无路可走?

先来看一组数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餐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餐饮收入25392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继续下滑,创21年来的增幅最低值,降至个位数,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6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扩大。高端餐饮严重受挫,限额以上餐饮收入近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1.8%。

表面看,数十年一遇的餐饮业增幅新低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不景气下大众消费能力下滑,更是三公消费限制下,高端餐饮消费额大幅萎缩。而深层次原因,则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部分中高端餐饮企业过度依赖三公消费的畸形发展方式。

那么就不难理解,主业定位高端政务消费的湘鄂情必然会深受冲击。

可冲击有多大呢,大到要撤离曾经赖以生存的餐饮业?

如果对一家普通餐饮企业而言,答案肯定是不需要。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每年两万五千亿以上的餐饮消费额足以养活一大批餐饮企业,三公消费没了又如何,东边不亮西边亮嘛,转型不做三公消费就可以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目前高端餐饮转型主要分三种,一种是诸如小南国(03666.HK)之类的餐饮产业链内深度转型,发展多品牌策略,在原有品牌小南国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发展南小馆、小小南国等人均消费在70~80元和100~150元之间的新品牌,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营收也实现了增长。一种是诸如净雅之类的进入快餐、团餐体系,大力发展大众餐饮市场,净雅在2013年营收、利润都有增长。第三种就是湘鄂情这种极端的跨行业转型。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无论在高端还是中低端餐饮市场,都有做得很不错的企业,为何湘鄂情就做不下去了呢?用孟凯的话说,湘鄂情是家上市公司。而为何上市公司就做不下去呢?照常理说,通过上市坐拥大把资金的湘鄂情理应撑得更久、转型更有底气啊。孟凯如此解释,湘鄂情的高端餐饮业务,一个包间流程下来,人工就要850元,而目前湘鄂情一间包房的消费仅为1000元左右。而如果转型做大众餐饮,作为上市公司的湘鄂情有着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同样开餐厅,上市公司需缴纳25%的所得税以及5.6%的综合营业税,而对个体户来说,包税,一个月几百块。营业税呢?个体户不开票就不交税,没开票没人追税。在餐饮行业无门槛、十分容易遭遇无序个体户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正规的高端餐饮出身的湘鄂情根本不可能迅速转型。在上市公司业绩要求下,为了避免“戴帽”甚至退市,孟凯选择了放弃餐饮业。

对于放弃餐饮业的原因,孟凯的话的确有几分道理,他讲述了餐饮业面临的三高一低(高租金、高人工成本、高税收、低利润),以及上市餐饮企业比很多非上市餐饮企业要多缴税的现实。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孟凯的解释是行业面临的现状,并不能看做湘鄂情做不下去餐饮的根本原因。在一位餐饮业专业人士看来,湘鄂情根本就不该上市,当年湘鄂情之所以能够成功上市,很大程度有相关部门照顾性质。“没有长远成长性、过度依赖三公消费的畸形发展模式、高利润不具有可持续性,这样的企业上市风险显然很大。”这位人士表示。

无论是成本居高不下,还是三公消费限制,抑或是上市餐企规范成本过高,如果一个企业因为市场规范化而发展不了,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本身就存在较大问题,不是一个正规市场化的产物。当市场变得更加规范的情况下,这个企业的最终结局只能是收拾包袱走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