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作为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确保该产品的及时供给和运行安全。根据近10年典型公交车事故调查报告了解到,公交车应急管理在许多重要环节和方面存在明显系统脆弱性,暴露出的短板和问题较多。 首先,缺乏专门的公交应急预案以及预案演练不足。演练仿真性不高,“身临其境”的真实心理感受不够,演练频次不足。因此很难有效应对城市公交突发事件。 第二,缺乏有效和基本的日常安全管理措施和监测预警。目前,城市公交超载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在成都“6·5”公交车事故中,事发客车核载人数为75人,事发时车上却挤有百名乘客,乘客过于密集导致突发事故时乘客无法快速撤离车厢。当存在人为蓄意破坏时,肇事者也往往选择超载公交车下手。 第三,公交车设计有缺陷。近年,公交系统为改善市民乘车环境,购买了较多高档空调车,公交车越来越“豪华”,但车窗全密闭等设计上安全考虑不周的缺陷却十分明显,为了保证空调效果,一般都将车窗玻璃固定死。虽然理论上每辆车上都备有安全锤以备不时之需,但事故现场显示乘客慌乱中大多没有注意到它的位置,不知道在紧急情况下怎样使用安全锤砸碎玻璃逃生自救与互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安全锤并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第四,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很多公交车事故,由于事发突然,往往只有几十秒的救援窗口期,无法完全依赖消防等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因此在第一现场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非常重要。在政策观念上应将公共交通工具纳入警方的公共安保范畴,整合资源,切实加强公交系统公共安全保卫工作,比如,2013年“6·7”虎扑篮球:公交爆炸案后,虎扑篮球:BRT公交车增设了安全员。今年5月以来乌鲁木齐市92个公交BRT站台陆续安装了安检门,每个站点至少配备一名专职保安。然而大多数城市公交系统至今未采取类似做法。 要“治未病”,应未病先防。治本之道唯有从社会大系统着手,建立公平正义之社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未雨绸缪,及时协调化解社会基层矛盾,积极引导和调整社会心理状态,从各个环节、各个治理主体构筑整个社会对“失控”等人群的缓压、降温渠道,加强社会管理,改善治理方式,提高社会自治程度,大力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广度和深度,减少社会大系统中引发公交突发事件的各种诱发因素。 卢文刚(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系系主任) |
相关阅读:
- [ 07-21]保公交安全民警持枪上车还不够
- [ 07-18]公交安全员摒弃公交治安“廉价”思维
- [ 07-08]安睡的公交安全员“困祸”了谁
- [ 07-08]查明安全员睡觉的真相比斥之为“摆设”更重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