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3日从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察局获悉,成都市下发了《虎扑篮球:开展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从即日起至12月底,成都将集中整治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问题;12月5日前,所有领导干部都将公开承诺“拒收不送红包礼金”。(11月24日《华西都市报》) 公务员承诺不收红包,这样的事情,不断在一些地方上演。去年,安徽宿州市委书记、市长等34名市级领导带头签订“杜绝红包现象,纯洁人际关系”承诺书;今年,四川省遂宁市商务局签订“不乱发财物,不收受红包”承诺书……不可否认,类似的“不收红包承诺书”,充满了善意初衷。可是,公务员不收红包是依法行政的应有之义,也是最起码的常识,如果不让法律法规变得更具可操作性,也不加强监管,而是让公务员自行承诺,这样的做法能见多少成效,就值得怀疑。即使公务员自己不收红包了,老婆、孩子还是可能收吧?运动式地清理公务员收红包,恐怕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以此次成都市的整治方案来看,虽有亮点,如将查网络电子钱包,这是为了防止“收红包”方式的转变;但此次整治亦有不少软肋,如收取红包者,最多就是公开曝光、内部通报等处罚,这样的惩戒,显然难以形成足够的震慑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红包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学习香港、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台湾地区为例,2011年就通过了“不违背职务行为行贿罪”,不仅对公务员违背职务行为受贿者订有罚则,而且向公务员送红包的民众、厂商也要承担刑事责任。再如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众向政府人员送红包是很常见的,但在七十年代廉政公署成立后,这样的行为便渐渐消失了。 从这些经验来看,禁公务员收红包,靠承诺不如靠法治。毕竟,给公务员送红包的背后,难免有利益兑换,也难免有贪腐的嫌疑。那对于任何的收红包行为,不妨以受贿罪处理,可让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自然,要达到这样的良性状况,还需立法先行,让一切成为制度设置的“标配”。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