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结束征求意见,号称“经济身份证”的个人税号,将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世上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死亡和纳税”,也再度被媒体频频引入文中。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将施行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税务部门将按照国家标准为企业、公民等纳税人编制唯一且终身不变的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 税号,也称纳税人识别号,即载有纳税人纳税信息的“身份证”。此前,只有企业法人或社会组织才有纳税识别号,不过,“由于当前居民个人越来越多地涉及直接纳税行为,将纳税识别号推广到个人已经成为趋势”。由此,虎扑篮球:个人税号的征求意见稿迅速出炉,就是为完善税收制度而推出的一项改革举措。 事实上,纳税人识别号作为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早已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感叹“与国际接轨”的@老徐时评在兴奋之余,也不免为多出的“号码”忧心——“小小的税号不仅会渗透我们的生活,还将让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税上人生’。以后不但要记住自己的身份证号,还要记住税号,还要记住各种各样的密码,真的考验记忆能力。” 其实,@老徐时评几乎可以不用担心,因为“个人税号很有可能就是身份证号”。即使不是身份证号,也可能是在身份证基础上编制的。新华社还透露,根据我国的社会保险法,身份证号与社会保障号是一样的,今年,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社会保障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个“三合一”的号。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则提醒道,是否三号合一并非核心问题,关键在于纳税信息能否与每个人的身份信息、银行信息、不动产信息等实现共享,能否打通部门的壁垒,实现各个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消灭信息“孤岛”?这是建立个人税号制度的核心,也是建立全社会征信系统的核心。 个人税号的到来已是板上钉钉,并且重要性不容小觑。那么,普通人最为关心的是,这个像身份证一样“跟随一生”的编号,究竟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京报昨日社论给予两点解答,一是个人生活的悄然改观——“买车要交购置税,买房要交契税、营业税,炒股票要交印花税,工资薪金要交个人所得税,一个‘个人税号’会把这些经济行为联系起来,总共交了多少税,会有个统一说法。” 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塑造公民的纳税人意识——“如同花钱购物,纳税之后换来的公共服务质量怎么样,家门口有没有好学校、好医院,无不成为明晰的个人关切。” 此外,更具长远意义的影响,则是个人税号有可能成为一种“反腐利器”。@新京报认为,个人税号既能打通部门壁垒,让银行、不动产、股票投资等信息互联互通,同时也能为反腐败创造条件。 确实如此,个人税号制将为税务部门建立居民财产信息数据库,并为全面联网核查居民纳税信息铺路,也意味着逃税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武学东-财务经理人网用通俗的说法解释道,以前借着征管的混乱,可以闭着眼睛少交税,以后就别想了,因为各处的信息被打通了。比如:以前反洗钱只管查洗钱,以后查洗钱的信息会传递到税务局,大额资金的任何变化都会在税务局的信息系统里面进行性审核,大数据分析将发挥巨大作用。 乐观之余,腾讯财经观察作者@黄楠也提醒雀跃者,要想让个人税号制实现反腐功能,还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每位公民都必须拥有固定且唯一的税号,如果每个人的税号都可以随意变动,就失去了建立税号的意义;其二,税号必须覆盖个人所有收入,工薪族收入来源固定易于管理,相对而言,富人收入来源渠道多、不透明,监管难度大,因此,个人所有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等)都必须填写税号。 税号的反腐效果虽然值得期待,但毕竟属于派生功能。正如制度修订者所言,个人税号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在时评人@王立彬看来,个人税号如同“纳税义务的收据”及“纳税人权利的凭条”,权利与义务高度统一,“政府为纳税人提供教育、卫生、治安、社保等公共物品,纳税人为此纳税。这种等价交换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石。” 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手执“权利凭条”的民众多数忘记了自己的权利,却一直在填写“义务的收据”。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建议道,“国家税务总局要给每个人编税号,这个事是好事。但是有了税号之后,是不是每个人缴纳的税,包括通过消费形成的暗税,也能显示出来。好让我们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税,该享受多少权利?” 这项为民着想的政策要全面推广,终究还是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方法很简单,如网友@九指狂龙188所言,“事实上,包括房地产税改革,包括开征遗产税,这些税与我们切身利益紧密。如果让税的用途公开公正透明,老百姓是愿意交税的。”至于个人税号,则是个人财务信用的保障和凭证,只要在透明的轨道上运行,何乐而不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