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言路不畅不只是“简报拔刺”

2015-03-06 08:40:10?易国祥?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文艺界别小组首场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一开口就提意见,他说:小组会议的会议简报,往往是把委员们发言的锋芒精简掉了,把“刺”拔掉了。领导人往往只能看见会议简报,这就意味着政协委员们的原生态思想也不能被接收到。而这些思考、思想往往是最精彩、最宝贵的,政协委员议政不能只有“言”没有“诤”。(3月5日《长江日报》)

代表委员在“两会”分组上的讨论发言,不仅存在着被简报编辑拔“刺”的现象,还有可能存在修饰润色的可能,许多来自基层和民间的真实情况、现场的真实情绪就这样被编辑程序给消化了。有的地方不存在拔“刺”,是因为简报也没有。每年兴师动众的各级两会,往往会开成了一个小组会或者代表团会,落得代表委自娱自乐。与“中央政令不出中南海”相对应的是——“尖锐意见不出代表团”。

本来“两会”就是个言论场,尤其是政协,按冯骥才的说法,既无权力,也不决策,靠的就是以思想理念见长来参政议政,影响领导。但有的地方在会前就规定和审核代表委员的发言提纲,吩咐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在分组讨论后,会务秘书处编辑简报,报上来的一般都要代表团长签字,最后还要有关领导审核签发,以示负责,其实是进行政治把关,很多尖锐的意见就这样给“和谐”了;“两会”期间的主席团会议,往往是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流水式地走那必须要通过的程序,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情听团长汇报讨论详情,即使汇报,有的也心领神会,顺风顺水。就这样,“最精彩、最宝贵”的东西消失了,“最保险、最平和”的东西保留了。

如果说上述“潜规则”造成了代表委员语言与领导视听的障碍,那么,代表委员的内心与口头表达有距离就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了。就像这次政协会议所改进的委员发言现场打印送本人签名,在实际上可能是,你让本人签名,许多人就会把发言时激烈的语言修改得非常妥贴与圆滑,尽量藏头掩锋。为什么?因为他们未必相信人大政协有关法律章程所说的,代表委员在会议期间的言论不被追究。实际上被法律追究的很难发生,大家真正怕的并不是法律追究,就怕会上说了领导不高兴,怕会后被领导惦记,怕被有关部门法外“小修”和“暗暗”。种种顾虑之下,许多代表委员就只好“自废武功”。

畅通言路本来不能只依靠文来文往,拔不拔“刺”的简报,其效用都是有限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还是领导在两会期间,要沉下心来参加小组和界别的讨论,并实心实意地与大家交流。官员或百姓、精英或草根、上级或下级,共商国是时身份和使命是一样的,前者谦卑要紧,后者责任为上。尤其是各级主要领导,不能吃惯了秘书班子消化过的东西,此时偿遍了甜酸苦辣,作出的决策就会接地气,一年的工作就会更有把握。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