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网络民意就在那里,各级政府请用心听

2015-03-31 08:01:26?刘武俊?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群众,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民意。要将网民的民意和智慧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施政的源泉,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到实处】

今年初,新华网、人民网等7家网站联合开展“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活动,共收到网民建言7.9万条,摘选送到报告起草组的有代表性的意见1426条。最终,有46条原汁原味的网友意见被政府工作报告吸纳,还有7位网友受邀到中南海领取了纪念奖杯。这些网友来自江苏、陕西、山东、北京、河南、河北等6个省份,他们的身份有网站编辑、技术工人、科研人员,也有基层干部。

近些年,网民们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中央政府对网民意见的关注程度、采纳程度也越来越高。通常来说,网民的表达都比较生动,将网民的话稍作修改后收入政府工作报告,能使报告更鲜活、更接地气。例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备受关注的那句“有权不可任性”,就源于网友常在网上说的“有钱不可任性”。

网络问政的实质,是公民以网民的身份通过互联网行使对政府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问政对各级政府是义务,对广大网民则是权利。现如今,下基层调研是不少党政干部主要的工作方式之一。其实,到网络上调研、听取广大网民的呼声同样必要,而且这种问政方式成本更低、也更能获得真实的民意民声。

网络问政日渐成为政府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各地网络问政可谓风生水起。从公开报道可知,政府部门对网络问政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地方各级政府官员,都在尝试网络问政。在网民问政议政蔚然成风、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各级官员不妨经常去网络上“接网气”。

不过,网络问政要避免沦为做秀之举,要问出真实的民声、吸纳真正的民智,而不能装模作样走过场。要做到这一点,网络问政必须要避免选择性问政,不能对网上群众的强烈呼声装聋作哑,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避而不谈,而只选择一些无足轻重的事项上网问政。同时,不能仅将网络论证当作一种姿态,而是要切切实实打通民意民声上传的通道。

网络问政不能说了白说,要建立和畅通网络舆情报告机制。谈及网络问政,很多人都在问:网友们所提的意见是否真会被重视、“上面”能不能听到?对于这个问题,曾多次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刘应杰给出了肯定回答——“网络舆情会定期收集,每周给领导送。网民重要的反映,都会送给领导,渠道是畅通的。”这对于关心网络问政的人来说,应是一种鼓励。

事实上,我们目前不缺网络问政的渠道,各级政府网站就是网民了解政务、网络问政的重要渠道。遗憾的是,不少政府网站存在长期不更新、无法访问等问题,“僵尸网站”“僵尸微信”“僵尸APP”“僵尸微博”的问题也很突出。难怪有网民感叹:想网络问政,无奈政府官网一直在沉睡。要强化网络问政,就不能让各种政务平台任性地“沉睡”。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虎扑篮球: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部署从2015年3月至12月,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唯有真正激醒激活政府网站,才能为网络问政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网络问政应成各级政府问政于民的新常态。要将网民的民意和智慧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施政的源泉,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到实处。上至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下至省市县地方政府,都应建立常态化的网络问政制度,并将网络问政的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网络问政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定制度和标准,让碎片化、随机化的网络问政规范起来,同时让网络问政的内容多元化。

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群众,有群众的地方就有民意。网络民意就在那里,各级政府都应该用心倾听。如今我们强调网络问政的作用,就是要在政府和网民之间搭起“连心桥”,开通“直通车”,以便有便捷的上传下达通道。期待网民建议写进各级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常态,期待网络问政成为上至中南海下至省市县的新常态。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