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加快研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2015-05-19 07:47:52?江泽慧?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的思路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地球生命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国内外都开展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为评价各类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联合国启动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旨在通过在全球范围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将生态保护的目标整合到经济社会决策之中。2012年2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框架”,期望世界各国将来如同采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样执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框架”。201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进一步采纳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试验性生态系统核算”。很多国家也在积极寻求超越GDP的核算体系,探索生态系统核算的方法与应用机制,一些国家开展了自然资本核算的试点。这些研究探索初步建立了生态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类型评估方法,值得我们结合国情参考借鉴。

从广义上讲,自然资源不仅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也包括空气、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资源,还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当前,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一是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相关制度安排,如相关统计法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规范和标准等基本属于空白;二是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相关技术方法,如环境容量、自然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量的核算技术方法、生态产品核算的技术方法等尚未形成规范、成熟和普遍认可的方法体系;三是支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统计数据体系,如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统计数据体系尚不完备,数据质量和覆盖面都存在较大问题。这些对于编制准确、连续、可用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无疑是巨大挑战。

加快研究编制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在生态资源核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当前,应从生态资源资产核算入手,例如开展森林生态资源资产核算,试点先行、重点突破。为此,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生态资产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为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借鉴、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建议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核算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核算理论框架和内容,充实生态服务核算指标,创新核算方法,不断提高核算的精确度和精细度。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大对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和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建设森林生态连清体系中,进一步完善观测体系布局、观测站点建设、观测标准体系、观测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为完善森林资源核算、支撑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

全面开展生态资源资产核算,编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生态资源资产是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资源资产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草地、荒漠、海洋、农田、城市绿地等七个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物质生产、提供生产服务、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议在森林资源生态资产核算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生态资产核算及生态资产负债表编制,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构建完整的生态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确立科学的生态资源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方法。采用联合国推荐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在不改变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情况下,将生态资源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卫星账户,最终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与国家统计核算制度衔接、实物量和价值量相统一的生态资源资产负债核算体系框架。

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的组织领导机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包含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制度保障,需要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更需要环保、国土、林业、水利、农业、海洋、能源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建议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尽快建立跨学科的科技攻关机制和跨部门的工作平台,为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