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高考作文原型遭“人肉”,问题出在哪?

2015-06-10 22:06:41??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 随着2015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公开,不少人发现今年考题的一大特点:来源于现实。比如重庆卷的《等待》来自2年前的一条热门微博;而新课标全国一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也有新闻原型。昨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考生恶语相向。

???作文原型遭“人肉”,问题出在高考外

?? 顾昀

作文考试不理想,却把气撒在所谓新闻原型上,想想也是“醉”了。且先不说这道作文题出得好不好,以现实生活作为考试题目,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这类来源于现实的题目,往往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并不具有唯一指向性。何况,遭遇网暴的当事人已否认自己是作文题中的“小陈”,请求@湖北高速交警出面澄清。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仍吐槽“三年的努力,就是因为你和你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给毁了”,这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当然,这些大肆攻击当事人的网友,未必都是应届高考生。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都是非常不妥的,涉嫌违反网络相关规定,是对当事人的人格侮辱。若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可对涉嫌侵害自己名誉权的网友进行举报,或者提起法律诉讼。对于网络暴力行为,就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才能阻止有些人为所欲为。

为何那么多人把气撒在当事人头上呢?这说明,部分考生作文考试失利,可能是平时接受的作文训练有问题。以社会现实素材写信,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是题型有所变化而已。在填鸭式教育背景下,许多学生只会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或根据老师教的办法学习,不懂得触类旁通,作文写作的基础不扎实,所以碰到灵活一些的题目,也就难以应对。

这还可能和部分学生成长环境有关。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平时“不读书不看报”,很少参加社会事务,对外部世界缺乏必要了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如此,反而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一旦在考试中碰到鲜活的题目,就可能发挥失常。在作文上丢分,有人难免感到懊恼,从而把气撒在错误的对象头上。

一道高考作文题,暴露了部分网友人格和知识上的缺陷。这场网络暴力事件所揭示的问题,已超出高考作文题以外。中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应试机器”,注重人格培养,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成功的。(京华时报)

人肉高考作文原型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滨兵

高考作文有新闻原型,本是寻常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高考作文是接地气的。然而,没想到的是高考作文原型竟然遭到考生的“人肉”,甚至遭到不断谩骂,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但是,如果只指责学生的道德素质差,却恐怕是打错了靶子。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孩子举报老爸”是出于安全考虑,而且是借此“教育”老爸,毕竟老爸不听家人的劝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一种无奈的做法,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做法,理应受到肯定。之所以遭到考生的恶语相向,并非是学生觉得“孩子举报老爸”有什么不对,而是因为“练了3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换言之,是因为从高一到高三,练的都是议论文,而且可能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套作,现在突然作文变成了写书信,因为没有练过或是很少练,觉得自己不会写,因此,就将气全撒在别人身上。

作文本是我手写我心,而不是套用借用别人的习作,因此,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不管什么样的作文形式,只要本着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的原则,就能够写好。其实,作文题目怎么出,这本与作文新闻原型没有半毛钱关系,自己不会写书信,与人家何干,凭什么将气往别人身上撒?

人肉高考作文新闻原型有违法的嫌疑,而谩骂别人更是违法,作为高考生,不管是否进入大学,都应该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都应该敬畏法律,动辄骂人,绝不是位好公民。

这些考生的表现,无疑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为了求得高考高分,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千方百计做练习,只要能够提高考分就去做,而学校更是将学生的分数放在首位,对学生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却很少,甚至是一片空白。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连人格都扭曲了,这是令人悲哀的。这样的学生即便是考上了大学,也是令人担忧的。

高考作文新闻原型遭人肉应引起高度警惕,这样的行为应该得到警告,但在喧哗之后,只要应试教育仍然严重,这种“迁怒”难免还会发生。(北京青年报)

吐槽高考作文是对教育改革的期待

王丹

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高考作文引爆的全民吐槽仍在狂欢中。其中,新课标I卷“女儿举报老爸”、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被网民票选为最奇葩作文题前3名。有网友直呼,“高考作文题在任性的道路上已越走越远”“命题老师皆已升级为段子手”。

网友结伴吐槽高考作文,吐槽的是作文题,又不仅仅是作文题。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的“致青春”。他们对高考作文的戏说辣评,也是对自己曾经努力奋斗的青春岁月的祭奠或怀旧。毕竟,在不少国人心中,高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是人生中的那关键一跃。不少吐槽帖以“我当年高考”开头,忆往昔,怀旧情浓。这些高考过来人在对高考作文的“一年三天黑”中,完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集体仪式。

吐槽高考作文,是不少人对教育改革的善意“发难”。高考一直以来都被当作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考作文更是被视为窥探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的重要载体。也因此,多数吐槽者都乐此不疲地揣测出题者的思路和意图,看它关涉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提供给了学生多大的思辨和言说空间,甚至于它想要强调和规劝的是何种文明教育和价值观。

简而言之,他们想要知道,我们的教育想要培育出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尊重个性和自由,是否重视创新、批判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当他们对揣测得出的结果不甚满意时,吐槽就开始了,尽管有一些是高考作文所不能承受之重。譬如,有人就吐槽新课标卷鼓励女儿举报父亲是一种恶的教育,并称亲子之间沟通一定有“第三种”选择存在。

吐槽者们无论是嘲讽作文题目市侩气、脂粉气、才子气、文人气扑面,揶揄话题作文已成精致利己主义表演的舞台,还是直接拿法国高考作文题对比责问,无疑多是源于对基础教育的更高诉求和对教育改革的更高期望。而且这种诉求和期望,在现实的社会思想和教育实践映照比对下,显得更为强烈和迫切。对于网友的吐槽,政府有关部门要读懂其“发难”背后的善意并有所作为,无论是肆意放大吐槽中的娱乐心态,还是不屑一顾的肤浅一瞥,都是对大众殷殷期望和信任的辜负。(光明日报)

高考作文该告别“鸡汤写作”了

杨鑫宇

201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和往年一样,各省市新出的高考作文题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引人注目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一些取材自微博的“真实事件类”题目,如重庆卷作文题《等待》,就取材自两年前的一条热门微博;而新课标全国一卷的材料作文题,则取材自去年一起“孩子举报父亲违法”的真实新闻事件。这种现象发出一个信号:高考作文正在变得更加贴近现实。

对于这种从网络热点、新闻时事中提炼高考作文题的做法,不乏有人心怀疑虑,认为这种出题思路“流于肤浅”,“过于超前”。但依笔者之见,高考作文贴近现实的趋势绝对不是“过于超前”的,恰恰相反,当下高考作文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离现实太近,而是离现实太远。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现实的趋势,值得肯定和鼓励。

语文作文题在考试中所占分值高,而且在考生未来的人生中,母语写作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理想的高考作文题,一方面要满足筛选人才的宏观要求,能考察到考生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考生的需求,让考生能够在备考过程中,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结合这两方面来考虑,高考作文贴近社会现实,是理所应当的。

高考考生一旦跨过高考这道门槛,就将从青少年蜕变为成年人,就将经由大学进入现实的社会。对他们来说,认知现实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可或缺;对于大学选拔人才来说,“理解现实”这一能力远比“文采飞扬”重要;而对于社会来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人水平的准绳之一。高考作文引入社会热点,正体现出了命题人对于考生思考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视,既能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也能更好地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一贯“务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以今年为例,从现实中取材的作文题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大多数省市要么用一些延展性极强的抽象话语做题目,要么拿一些文学性有余,而实际意义有限的寓言与哲理让考生写作。在这样的考题面前,考生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体现自己的“文采”,却很难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认识,“鸡汤文”也就在这类考题盛行的环境下大行其道。

考生热衷炮制能得高分的“鸡汤”,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在教导考生进行“鸡汤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务虚”倾向造成的恶果就是:“高考作文”成了一种脱离实际的考试专用文体,学生们苦心修炼的写作能力,也成了一出考场便难堪大用的“屠龙之技”。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要走的路还很长。

高考通过作文所要考察的,是涵盖考生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而绝不仅是运用文字技巧的能力。社会需要更多宽广视野的综合型人才,高考作文命题的理念还没跟上社会需求。正因如此,我们才要为这些敢于在命题上突破,贴近现实的命题叫好,以期待高考作文命题理念脱胎换骨,更加亲近考生和社会现实。(中国青年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