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就业也不能老是“三板斧”,不妨开开脑洞、尝试新招】 开网店不卖货,却“卖人”,还“千元包邮”?乍看新闻,挺刺激。登录网页,原来是昆明一高校在促就业,“推销”自己的毕业生。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刚看到“猎头公司”时的惊诧:一缕神思,直奔食人部落而去…… 撇开噱头,琢磨琢磨学校出的这一招,还真有点意思。 首先,这是在试着拓宽就业途径。促就业也不能老是“三板斧”,需要打破老思路、老框架,想新招、找新路。截至我下笔之时,一查,网店里许多毕业生各被二三十人“收藏”、三四人“下单购买”,看来效果挺好。 同时,这种网络“销售”有利于供求双方更精准地对接。以往毕业生找工作,除了在网上“海投”简历,就是去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碰运气。信息的流通渠道较为狭窄,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很难全面了解对方。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就业结构性矛盾难破解:一边是学生难就业,一边是企业难招人。而借助网店平台,毕业生可以个性化地展示自我,用人单位也能有针对性地甄选人才。利用人们熟知的网络购物流程,人才信息流动得到了充分扩展。 除此之外,开网店“卖人才”的招,我觉得还有一些“开脑洞”的启示意义。 过去提起“互联网+就业”,“+”的常常是货物。深山里的苹果,一下“+”到城里人的家里去了;现在,劳动力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起来。而让互联网成为促就业的新推手,关键在大胆创新。于高校而言,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灵活开展毕业生求职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是大势所趋。以前不敢想、想不到的领域,也可能开辟为引导就业创业的“蓝海”。 同时,借助网络销售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汇总、分析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数据和用户反馈,也可以为学校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此外,管理部门不妨也关注关注,既鼓励创新,又防患未然,该监管监管,该引导引导,为促就业的“新地段”营造良好的秩序。 |
相关阅读:
- [ 06-11]残障人士就业,机会可以更多些
- [ 05-14]副局长冲出“围城”就业值得赞许
- [ 04-10]职业培训盯紧就业需求
- [ 04-01]大学生就业薪酬期望值8000元有错吗?
- [ 03-20]“城市英雄”优先推荐就业有失公允
- [ 03-19]促女性就业光有“专职招聘会”还不够
- [ 02-25]该用什么衡量高校就业质量
- [ 02-02]不合时宜的就业规定应统一完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