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重奖状元”是给功利化学习“标价举牌”

2015-07-21 16:03:06?陈怀瑜?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套价值20万元的单身公寓,让今年的泉州高考理科状元郑妍彦,再次“走红”;其奖励者永春某房产商,也瞬间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对象。(7月21日《海峡都市报》)

重奖“状元”,在咱们这个国度上,自古有之。昔日科举中榜者,会来个状元巡游,誉之为“夸街”,这只是精神奖励,还有封官荫子、金银封赏等重奖。如今,年年高考产“状元”,而状元获重奖,也早不是什么新闻,但却年年能抓住眼球,令社会围观。在一个视分数为成功的社会里,集体围观状元、重金砸向状元,不啻一场拍卖会上,对分数高者的举牌标价而已。

古人科举中榜,就代表着从此升官发财、改变一生;即使在当代中国,科学考试早已废除,可我们的高考功能中,仍曾具有过“一考定终身”的作用——在计划经济年代,谁考上了大学,就能分配工作,一辈子端着铁饭碗。即便今日,没有工作分配可包保了,高考也只不过是学习阶段的一种成功,它已不能代表从此决定身份的名片。但是,学习功利化的惯性,还在不少国人心目中顺势滑动。这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的功利化倾向,仍在给学习的功利化,铺垫着存在的前提与条件。

比如,社会招聘,看的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三本等,而非是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还有不少政府部门,把高考升学率当作政绩、面子工程,奖金更是大把地砸向“状元”;企业亦是如此,说是为搞慈善,但却不把奖金捐给更需要的贫困考生,而是投向更有新闻效应的“状元”——撒出去重奖状元的奖金,会因话题性更强,而同时让企业赚足了具有广告效应的声名。这种赤裸裸的功利之心,是重奖状元的彩纸难以包裹得住的,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显露无遗。

虽然有关方面的调查早就显示,高考状元真正成为行业领军人才者寥寥,与其当年背负的名声难以相符,但重奖状元的噱头,年年却都不会销声匿迹。因为,整个社会,从上至下;从官方到民间;从社会到状元家庭,其实无不还在眩晕于“高考状元”的光环中,大家都在将“高考状元”当作“一荣共荣”的“魔戒”,每个围观、环拱期间者,都想从中分一杯自己要的“羹”——“高考状元”,不过是这种集体功利主义情境下的“公共消费品”而已。

不改变学习的目的性,不重新认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而只把学习当作获取功利的工具,则人就往往会为工具所左右,成为工具的奴隶,而非是驾驭工具的主人和智者。只有不断弱化学习的功利性,让学习成为个人成才、国家育才的重要途径,而非独木桥,则高考状元的光环,就会慢慢归于平常与淡然,为高考状元“标价举牌”式的重奖,也就会失去功利围观的哄动效应。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