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守望历史 为了和平

2015-09-02 07:51:22?任仲平?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五)历史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这样回答: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没有历史的时代是肤浅的,无视历史只会一次次走入同一片泥淖。信仰正义与和平的人们,之所以痛恨歪曲历史的言行,就是因为不想让世界的将来,再回到战争的血与火中去。

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把战争罪责划分为刑法罪责、政治罪责、道德罪责等诸多方面。在追究发动战争的法律责任外,还必须厘清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政治和道德的责任,这必然包括反省战争原因、承担战争罪行。可惜的是,有些人总是避重就轻甚至抛在脑后。

在德国纽伦堡,审判二战战犯的遗址,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反省历史“看得见”的教材。而东京审判后关押战犯的巢鸭监狱,7名甲级战犯被执行绞刑的“死亡之所”,却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原地耸起的是当时亚洲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演讲中,以“暧昧”定义日本的现代性。社会文化的暧昧,会令自身无所适从,如果连战争性质都暧昧了,只能造成认识分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的战后70周年谈话,再次陷入这样的暧昧。尽管包含了“侵略”“殖民”“反省”“道歉”等关键词,却弥散于遮遮掩掩的语境中。真正的诚意,理应化作对和平秩序的尊重。然而,从参拜靖国神社,到解禁集体自卫权;从修改历史教科书,到否认战争罪行,所谓“积极和平主义”的背后,却时时闪现着挑战历史、冲撞公义的盲动和狂妄。

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德国总统高克表示“不承认奥斯维辛就枉为德国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时,日本政府却故作“不解”,右翼更是激烈“抗议”。70年来,日本右翼一直在系统删改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撤走博物馆中的照片,篡改或销毁原始资料,甚至避免在流行文化中提及相关字眼。对此,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中愤然写道: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仍然试图再度掩埋南京的受害者——不是像1937年那样把他们埋在地下,而是将这些受害者埋葬在被遗忘的历史角落。

不仅是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试图埋葬的,是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行径。他们希望通过“占领历史叙事”,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合理性。于是,日本国内正确认识历史的主张,被说成了“自虐史观”;还原南京大屠杀、追问慰安妇的努力,被视为对日本的攻击;“侵略”罪行被撇开,只剩下日本在战争中的“受害情结”。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历史不会因为无视而消失,责任也不会因为回避而逃脱。与一次次争论具体问题比起来,日本一些人更需要的是从根本上端正自己的历史观念,消除历史悲剧重演的基础,真正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六)“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这句略显偏激的话语警醒世人,如果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收获经验,就难以书写正史、形成正见、走上正路。让历史警示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历史才能真正成就未来。

当战争撕裂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正视这一道带血的伤口,是防止发炎溃烂的必然选择。战后很长时间里,侵华日军老兵武藤秋一从不在家人面前谈战争。当儿子提起“我认为你们参加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父亲的心里话却是“承认这点,就等于否定了我的全部人生”。一场父子对话整整持续了10多年,武藤终于慢慢理解了责任的意义,公开他自己的战地日记《一道背负》,还原那段侵略历史。

有良知的人,并不在少数。朝日新闻记者松井耶依,一生辗转亚洲各国,收集受日军侵害的慰安妇的证言和材料;动漫大师宫崎骏,敦促日本领导人“痛彻反省”侵略战争。直面责任不会让人生失败,反而可以让自己抬头面对未来。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如此。

也只有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历史、认识历史、把握历史,人类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和平的正路。去年此时,一部叫《厚土深痕》的电影,讲述了东北人民无私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提出了如何化解仇恨、走向和平的问题。中国人民从来不缺少伟大的宽容和善良:被中国母亲养育的日本遗孤,至今感恩第二祖国;从葫芦岛遣返的100多万在华日侨,称这里为“再生之地”;关押战争罪人的抚顺战犯管理所,用人性温暖赢来了他们的真诚忏悔。中国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付出了沉痛的牺牲,却以宽阔的胸襟,创造性地开启了亚洲和解的历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