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双十一”,何妨慢下来等等灵魂

2015-11-13 16:13:59?邓海建?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912亿元成交量的中国“双十一”,不仅让喵星人群情振奋,不断刷新的消费纪录,更让外人望尘莫及。2015年,“双十一”经历着七年之痒。这一年,依托融媒体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商业态在裂变,网购文化亦在重塑自己的社会认知。比如,在今年的11月11日,消费者不仅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买买买”,卫视平台上的跨界晚会还可以顺道“看看看”。

几天前,马云说“双十一”能长命百岁,起码还要活93年。这当然是美好祝愿,因为炒作“暴发户”容易,要培养“贵族”太难。作为消费主义符号的“双十一”,要能如同传统习俗般渊源流传下去,不能从精神价值或文化意蕴层面拿出点什么,好不好意思不说,迟早要被历史归于笑谈。

“双十一”购物节的前身,是当年南京大学的几个小伙子,臆想出来的“光棍节”。微博段子手的火上浇油,商业触觉的煽风点火,终于让这个寻常日子,迅速成为青年亚文化中的标志,它传递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既渴望“脱单”,又解嘲“单身汪”。年轻人虽然未必有钱,却是消费市场的潜力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取向,极大左右着交易量。电商很聪明,既用讨喜的消费主义为不太雅致的“单身节”之流俗洗地,又将愉悦的消费文化置换为“双十一”的主题。也许就像专家说的,节日与消费,本就是你侬我侬的关系。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早有类似记载。越大的节日,越对应着天量的集中消费。

购物节天生不是原罪,在国外,它是大众文化中的狂欢常态,“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约瑟夫塞尔吉从“消费者幸福”角度,描绘这种购物狂欢状态:在特点时间点的购物节日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会产生一种期待,只有完成下单,幸福感才能达到峰值。这种幸福,不是占便宜、排长队,而是兑现劳动价值、实现物质梦想。“双十一”的成功,与其说是在经济意义上激活了消费信心与意愿,不如说是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将纯粹的现代商业文化展示在我们面前:亲近新技术,乐活新创意,激荡新主张。在买与卖的原始程序中,铺陈出新生活的梦想之花。

春节吃饺子,端午包粽子。节日文化与消费主张,总有固定的位序。“双十一”生逢其时,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在“中国制造2025”的强力支撑下,在“十三五”的版图上必然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既然是节日,既然是新民俗,这一天买东西是“为了什么”呢?“为国囤货”固然是个玩笑,但就算没有高大上的答案,也一定要有个走心的共识。不然,有朝一日低价不再,人生的购物车里,还有攒货的欲望?

是的,“双十一”要行稳致远,推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点小清新,需要点正能量。(邓海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