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今年内,一共有4家省属公立医院改了名。 只要医术高明,不是怕没有病人上门求医的。现在省属医院纷纷改名,无非是强调自己的“省属”身份,甚至将自己封为省第×人民医院。这不免使我们想起今年中国的股市,也是盛行改名,有的自号“机器人”,有的自号“匹凸匹”,以赶上某个股市爆炒概念的时髦。但改来改去,碾子还是碾子,缸还是缸。 据一家医院解释,其原院名常被误认为民营医院,所以不得不突出“省属”公立身份。这真的是太瞧不起民营医院了。有人会说,时下民营医院名声不太好也是事实。其实也不尽然,现在沿海发达地区高端民营医院多了去了,比如上海市将公立医院的高端特需部分剥离出去,与8家民营机构合资,成立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实行“公私”合营。在浙江、广东,高端民营医院正在崛起。 耻与民营医院产生关联,不能不说是观念陈旧使然。这就像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人瞧不起个体户、民营企业一样,孰料很快民营经济就成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成了驱动中国经济向前的一个两轮之一。想当初,如果一名女大学生嫁给了一名个体户,人们会觉得她的价值观有问题。但现在回头看,那不过是偏见。 一家医院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如何,跟名字关系不大。比如上海也有一家新华医院,近几年出了几位院士,有的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在上海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医院里,这家医院“资历”很浅,创建于1958年,是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自己投靠的医科大学当年在上海不能与上海医科大学相提并论。但现在上海的这家新华医院在医学界可谓响当当。可见,医院影响如何,并不取决于名字。 现在我们不是致力于改革,通过改革举措壮大自己,而是寄希望于改名,以为名字一改,从此鸿运当头。据说武汉地区医院“一院多名”现象很普遍,有两名字的很多,有三名字的不少,甚至有四个名字的。似乎是要梳妆打扮出几个面孔,显示自己是个多面手,以吸引八方患者。总之是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样加挂一个牌子。 但这算不算是对患者的一种误导呢?挂个省公立医院的牌子,看起来很“高大上”,似乎更多了信用和水平保证。但同济、协和这样的医院,并没有挂上国家、部属等名头,地位还是在那里。可见,名字是什么本不重要,医疗水平、医德医风等才是口碑和品牌的保证。动辄改名,一院多名,反而不利于品牌的创造和传承。 |
相关阅读:
- [ 12-18]互联网医院扬长更需避短
- [ 12-03]医联体并非公立医院改革的“特效药”
- [ 11-27]医院里的“人情味”是什么味
- [ 11-22]医院“吊瓶班”:令人心酸的“励志”
- [ 11-18]最佳医院榜单凸显医疗资源失衡
- [ 11-18]最佳医院扎堆京沪说明什么
- [ 11-18]最佳医院排行榜可能加重“看病难”
- [ 11-17]最佳医院排行榜背后的“看病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