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里,湖北郧西县虎坪村算是大村。全村505户,2038人,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省道沿线2公里,错落分布着185栋砖石结构的房子,多为楼房。“出去打几年工,挣的钱都攒下来,回家建房子,不建房子咋娶媳妇儿嘛?”“谁家建房子不借钱呢?”然而新房建起之日,往往也是空置之日。(1月17日人民日报) 虎坪村的“负债建楼”,只不过是当下农民生存生态的一个缩影。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城市难以融入,乡村大多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负债建楼”的背后,既有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也和农民的乡土情结密不可分。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30个省267个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0.94%的农民希望留在农村。对于这些对土地和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民来说,改善居住条件既是一种客观需要,也和主观上的“脸面观”不可割裂——修建楼房不仅具有满足居住所需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 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生活好坏的时代里,没有“挣上钱”的农民工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的匮乏,还意味着精神世界的挫败和失落,许多农民由此都身不由己地裹挟在“负债建楼”上。 更为关键的是,“负债建楼”也和当下农村男性的婚恋困境有关。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格局下,农村青年男性与农村青年女性在婚姻进入的问题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农民“负债建楼”看似不理性,实际上也隐伏着复杂的利益算计与心理纠结。可是,农民如果背离了家庭实际和个人能力,盲目、跟风“负债建楼”,不仅会造成房屋空置、土地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甚至会让一些农民“因房返贫”。 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物质条件改善的农民有改善居住状况的需求;另一方面,“盖不起楼房,娶不上媳妇”的农村婚恋困境,也在倒逼“负债建楼”。因此,做好“精准扶贫”,不仅要改善村民的物质生活,也要让他们的精神家园更加丰盈;只有双管齐下,“负债建楼”才会渐趋理性。 |
相关阅读:
- [ 01-13]当务之急是让农民工买得起房
- [ 01-05]莫让“农民工进城买房”听起来很美
- [ 12-30]农民不愿变市民不只是经济问题
- [ 12-28]农民工不愿“市民化”吗?
- [ 12-28]农民工城市化不“只是在城里睡个觉”
- [ 12-26]耕地补偿顶层设计要让农民更受用
- [ 12-24]中央城市工作会为农民的“城市生活”绘就蓝图
- [ 12-24]“农民工进城去房市库存”不能急功近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