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期间,“公墓使用年限是否20年”、“骨灰变‘宝石’,上海引入殡葬新形式”的两则消息,再次引发网民热议,凸显殡葬话题社会关切度不减。 逝者如何安葬,于家于国都是大事。一块墓地、几挂鞭炮,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一般来说是逝者“入土为安”生者“凭吊有物”的必要。但在人口基数达13亿之多的中国,厚葬则必然导致土地大量被占用,使用不可降解材料则会使得环境被破坏。可用土地的有限、生态环境退化与墓位面积超标、过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已成显性冲突。为保生态、惠子孙,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非改不可。 近些年来,各地按照国家虎扑篮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倡导移风易俗,不断推进殡葬改革,探索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囿于公众传统观念影响和生态安葬设施供给不足、激励引导和规范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需要公众心理和殡葬机制的双重“破障”,而且必须细心温柔地推动,不能来粗的。首先,公众要摒弃讲风水、论排场甚至薄养厚葬的旧观念,孝道在生前、祭奠在人心,对于逝者,心诚之至则不必把重点放在形式上。更何况,有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甚至如化骨灰为“宝石”等多种安葬方式,既可寄托哀思又可减轻负担、保护生态,何不择一而葬呢? 当然,国家也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委已联合印发《虎扑篮球: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推进。也只有认真落实有关规定,杜绝粗暴行政,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配合。 下一步,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尽快出台奖补、规范等细则,尤其是实实在在提高绿色殡葬的服务供给能力。这就要求严格落实安葬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项目,强化人文关怀,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殡葬公共服务产品。如此,“死不起”的焦虑方可消除。 需要明确的是,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非朝夕可成,再好的设想,也离不开各方的共识和努力。有关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意愿、尊重区域习俗,强化正向激励引导,逐步推动,切忌“一刀切”和“运动式”。 摘编自新华社4月4日电文/陈文广 |
相关阅读:
- [ 04-01]规范宠物殡葬服务刻不容缓
- [ 03-30]警惕殡葬“腐败共同体”的自我扩张
- [ 03-29]殡葬腐败也是一种“挟尸要价”
- [ 03-28]生态殡葬推广迟缓 新式祭扫难兴
- [ 09-24]破除殡葬陋习还需倡导厚养薄葬观念
- [ 09-18]谁在啃咬殡葬消费者的利益?
- [ 08-06]广东治“死不起”7项殡葬服务免费只是起步
- [ 04-05]远离腐败暴利,殡葬才能“清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