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并非天然无责,见义勇为超过了必要限度,仍要承担民事责任。救助者在救助之前,也要基于常识判断并尽量控制救助产生的损害。】 12月19日,民法总则草案提请三审,为鼓励与保护见义勇为行为,草案三审稿新增规定: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别让好人流血又流泪”,是近十余年来公共舆论场上不时就能听到的吁请。用制度保障见义勇为者也因此成为一个选项。立法层面的努力一直没断,2012年,民政部等七部门还曾专门联合下发了《虎扑篮球: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这份《意见》明确,“国家对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行为,依法予以保护。” 但对见义勇为的法律保护,从来不是出台修订几个条款或推出一部规范性文件,就能解决的。“见义勇为”的界定,就是一个超级难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哪部法律,给见义勇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上述《意见》虽然设定了前提,但落点仍在“见义勇为行为”——看似释明,实则仍旧模糊。 这不能怪立法者偷懒,实在是见义勇为难以界定。什么叫“义”、什么叫“勇”,我们举个例子还可以解释,要浓缩在抽象的文字里,殊为不易。但就一起典型的见义勇为个案而言,它至少涉及救助人、被救助人、侵害人、第三人等不同的主体。因行为的不同、救助的对象不同、造成的后果不同等,见义勇为可能产生多种完全不一样的法律关系。以造成损害的不同来说,救助人的行为可能损害受助人,也可能损害加害人,还可能损害第三人,当然最常见的是损害救助人自己。 现实生活中,因见义勇为所引发的民事责任纠纷,并非全然无法可依。比如,救助人自己在见义勇为中受伤的,依最高法《虎扑篮球: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见义勇为者可请求受益人给予补偿”。再看民法总则草案三审稿中新增的相关规定,也只是强调了一种,即“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不太同意有的媒体把这一条新规捧上了天,认为新规解除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将对弘扬见义勇为产生巨大推进作用。事实上,救助人造成受助人损害不担民事责任,还有个尾巴,即“有重大过失”除外。救助并非天然无责,见义勇为超过了必要限度,仍要承担民事责任。苛求救助不产生损害,当然不合情理。但救助者在救助之前,也要基于常识判断并尽量控制救助产生的损害——如果普通人的合理预判都能看出,救助对被救助人造成的损害,较之不救助还要严重得多,这恐怕无法为救助人免责。法律认可见义勇为,也绝不能鼓励见义乱为。选择见义勇为,其实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这也是见义勇为高于法律的道德感召之所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