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耀生前最后的照片。
去年中秋节刚过,台风莫兰蒂袭击福建。福建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支部书记、一位45岁的普通父亲周炳耀为了疏通村子里的河道,不幸殉职。周炳耀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他作为一名平凡而又伟大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感动了中国。2016年11月3日,中共福建省委作出虎扑篮球:开展向周炳耀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福建省委宣传部、市委、县委分别追授周炳耀同志“八闽楷模”、基层“最美人物”、“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6年11月,周炳耀同志又荣登“中国好人榜”。 ?
2017年1月13日,我随中国网络媒体“温暖中国”下基层采访团来到了英雄的家乡,瞻仰了英雄殉难地,在现场聆听了英雄的一对儿女回忆父亲在世时点点滴滴,以及村子里见证人对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在认真拜读各路记者的大作之后,感觉在讲英雄的故事时,还要向公众再说点什么。
一、周炳耀是一名普通的村支书,他的牺牲是带有偶然性的不幸。
正是他的不幸牺牲,才让公众能更多关注以他为代表的、默默为村民作奉献的数十万普通村支书和农村党员群体。
和过去宣传典型人物做法不同的是,在周炳耀牺牲之后,当地宣传部门并没有为了树立“高大全”的形象而挖掘他更多的故事,提供的材料只是强调他在牺牲之前,“一辈子没有做轰轰烈烈的事。作为村支书,带头种菇,带动全村致富;作为村民,他有辆二手车,经常无偿接送群众办事;作为父亲,在家里吃饭时,村民有事叫他,他放下碗就走,给女儿留下背影。”当洪水来临,周炳耀作为村支书,尽责担当,成立巡查队抗洪抢险,亲身下水排险。
这些事,相信在很多农村的村支书看来,都是份内事。
周炳耀牺牲后,网民对他热切关注,国家追授他多种荣誉。在庄里村采访的当天,来自福州的一位记者和我交流:“为什么福州遇难的村支书没有被宣传?”在周炳耀牺牲前两个月,福州也有一位村支书因抗洪遇难。
7月9日11时30分许,台风“尼伯特”肆虐,62岁的永泰县清凉镇旗山村村支书林新华冒着暴雨,在洪水中穿行转移群众,突然被山体滑坡引发的泥石流 冲走,不幸遇难。事发后,几十名村民自发出动搜救,7个小时后,他们在距离事发地一公里左右的河里发现了老支书的遗体。(2016年7月11日东南网)
我的理解是,英雄周炳耀已经不是周炳耀本人,他成为“周炳耀式村支书”的化身和代表,我们缅怀的不是周炳耀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全国很多周炳耀式的党支书在自己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血汗,甚至也是生命,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所以,国家给周炳耀荣誉,是给予以周炳耀为代表的全体基层村支书的荣誉。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庄里村党支部书记周炳耀》
二、 从事故中汲取教训,别让英雄生命付诸东流。
在周炳耀牺牲的村子现场,我们认真地听取村党支部委员张华忠还原当时的情形:“耀仔走到桥面,水快漫到膝盖,他在拨竹竿,这样一来,水通了,他就被吸走了”。张华忠有点口吃,说话不流利,但他用了一个“吸”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就是说,周炳耀是被吸走的,不是被冲走的。
让我们再看看事故发生后半年的这张现场照片。
当时山洪暴发,由于上游漂来的竹竿和种植香菇的树料等垃圾堵塞了桥洞,造成积水淹过桥面半膝,而正急速上涨的洪水涌进一家人家。如果河道没有疏通,洪水将会冲淹这家村民的土墙,情势非常危急。周炳耀为了尽快疏通河道,只身“走到桥面上,拨竹竿”。当竹竿拨出的瞬间,悲剧发生了。村支委目击者说,他是被“吸”走的。显然不是不小心,而是周炳耀当时没有意识到动作的危险性。事实上,作为一名普通农民甚至是记者,如果没有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很难意料到这种危险。
我们可以把堵塞的桥洞和积水比作一个巨大的“抽水马桶”就好理解了。
桥洞瞬间疏通,处在洞口的桥面产生的“吸力”是多少,成人能不能承受这种力量,因为没有实验,还是个未知数。但我敢肯定,这是发生悲剧的最大原因。作为普通人,对防汛抗洪知识的匮乏,使尽责尽守的好支书周炳耀付出了年轻生命的代价。假设,当时腰上系上安全绳,由别人在岸上拉着,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网上找了一下资料,“截至到2013年上半年,全国范围行政村总数为691510个 ”。我国有近70万个村庄,特别在南方,类似的河道、桥洞,可能发生的汛情,数量一定巨大。
如果我们在宣传周炳耀英雄事迹时,能更多地让受众关注并且汲取这个教训,向广大农村普及防汛安全教育,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这也是告慰英雄在天之灵的一个举措,不至让英雄生命付诸东流。
好人耀仔,愿您在天之灵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