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房贷收紧或具长期性,驱赶资金“脱虚入实”

2017-02-15 09:00:46?盘和林?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以北京为首,上海、广州、杭州等国内一线、二线城市开始上调房贷利率。在广州,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广州农商行等多家银行将首套房优惠利率从8.5折上调到了9折及以上。

从近期各地出现的房贷政策来看,2017年房贷整体收紧并提高房贷利率,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次房贷收紧所透露的信号与去年房贷“高烧”时期完全不同,去年主要是意在为房地产降温,“房贷政策越严”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购房需求越强劲,反而助长了房价上涨的预期,但这次并非表明北上广深房价不稳定仍需要政策“加码”,而是监管层正在努力驱赶资金“脱虚入实”。因而,这次房贷趋紧或具有长效性、战略性,市场不要误判央行的意图与信号。

2016年,房贷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以至于到下半年连央行也难以一时驯服。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7.9%,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高达45%,较2015年底的31%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更是高达4.96万亿元,占新增房地产贷款比重为87%,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为39%,较2015年底的23%提升近17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9.14 万亿元,同比增长35%。

这份房贷数据,恐怕连央行也始料未及。一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难以寻找到优质资产,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低,可以说是既“轻松”又“安全”且“美味”。二是实体经济利润大幅下滑,同时股市等居民、企业投资渠道收窄还“包赔不赚”,而房地产十余年来巨大“赚钱效应”吸引了居民、实体经济等各路资金。三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窟窿亟需“土地财政”填补。此外,房地产“去库存”、经济“稳增长”等需要,更是让银行、地方政府找到了释放房贷的“充分”理由。

种种原因,导致房贷犹如无意中释放出来的一群群《长城》中“饕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央行更是对中国经济进行围城。我们完全可以猜想,去年的严重畸形的房贷等金融数据,一定犹如“饕餮”让央行感觉到了惊恐,因而2017年就算有“稳增长”等压力,也必然不会再像2016年那样饮鸩止渴了。市场对这一点要有一个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例如银行切莫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经济或是房地产数据“不好看”时,央行仍靠“房贷救中国”。

当然银行自身也已经意识到房贷的风险,但这次房贷收紧并非银行主动为之,更多是央行的监管发力,如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不同程度地收缩信贷投放规模,贷款项目需提前报备;要求银行原则上第一季度新增住房贷款的总量及增速要低于2016年四季度,信贷增速过快的银行,可能面临基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处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外流等因素导致全球货币政策或出现收紧的拐点,以及金融高杠杆带来的经济风险,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宽松也必然遭遇瓶颈。央行也将货币政策的重心从“稳健偏宽松”向“稳健中性”转移。房贷收紧无疑是“稳健中性”的一部分。但2017年我国经济总体环境仍不容乐观,似乎还没有“猛踩刹车”的本钱,那么拧紧房贷的“闸门”,努力疏通资金“脱虚入实”,就成为央行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及要防范风险,将防风险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杠杆风险和债务风险,更是成为重中之重。收紧房贷的目的当然有“防风险”的重要意图。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从“稳增长”让位于“防风险”。而笔者认为,央行收紧房贷,实际上可以看成是“防风险”与“稳增长”并重的举措。

巨额的信贷流入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绿色产业等出现了较大的 “挤占效应”。这些领域实际上有着银行巨大的利润空间,但需要银行提升自身风险识别、控制等自身能力,而不像房贷那样既“安全”又“轻松”且“美味”。央行等从严监管资金流入房贷等虚拟经济,必然倒逼银行到实体经济中寻找“新的奶酪”,从而实现驱赶资金“脱虚入实”的社会合意目的。

当然,收紧房贷只是驱赶或者引导资金“脱虚入实”的一部分,降低其他金融高杠杆以及改善实体经济盈利环境,多方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脱虚入实”的美好意愿,也必将更有助于我国2017年经济的“稳中求进”。(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