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去杠杆”重点是着力降低企业杠杆率并控制总杠杆率水平 “去杠杆”改革的核心是降低经济风险,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重点做好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科学引导家庭经济活动等举措。2017年,“去杠杆”改革任务艰巨,既要通过改革降低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压力和经营负担,又要深化改革化解资产泡沫和宏观风险,并为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提供有效的支撑。 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是“去杠杆”改革的重中之重。应从控债、化债和转债三个方面着手,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切实降低债务风险。控债的关键是适当降低企业债务融资的比重,有效实现企业存量资产盘活,严格防范逃废债务风险发生。要大力支持股权融资的发展,推动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公开上市、股转挂牌、产权交易、区域流转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以股权的方式有效进入;支持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资相关行业和重点企业,以创新机制、推进转型;支持商业银行组织专业投资机构或与相关投资基金合作,发展股债结合型金融产品,在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企业杠杆的上升;要推进产融合作,实施资产证券化改革,对企业的存量资产进行有效作价和流转;要加强金融监管,强化主体责任,严格防范企业逃废债务现象的发生。 化债的重点是降低企业的债务负担,优化企业的债务结构,有序实施债转股改革。要通过资产处置、债务置换、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等有效方式降低企业的债务负担和资金占用;通过与企业生产经营、兼并重组和市场退出等战略相关的安排,将企业债务进行结构性优化,增强企业债务处置的便利性和主动性;通过市场化的债转股改革,在控制风险、保持平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企业债权转股权的安排,支持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地方国有资产投资和运营公司等参与债转股改革。 转债的重点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改善债务风险状况,通过专业化的政府性基金实现债务风险、成本和期限的转化。要全力落实好《虎扑篮球: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对困难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妥善处置企业集团的担保问题;要组建专业化的政府性基金,通过必要的担保、贴息、过桥引导、分级债务管理等方式,提高企业债务的评级水平,降低企业债务的利息负担,实现债务结构的良好转化。 政府债务管理的关键是明确主体、限额管理、成本调节和风险控制,也即确保政府债务的正当性、安全性、透明度和可持续性。2017年,政府债务管理的核心是要做好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并为支持企业债务化解、提供市场交易机制等更深一步改革创造条件和做出探索。主要包括:认真落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加强对地方落实债务管理制度情况的监督;控制地方其他相关债务过快增长势头,严格依法厘清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债务边界;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中长期政府支出责任纳入统计监测范围,实施部门联合监管;加大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和问责力度;深入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强地方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此外,还应根据债务成本调节和风险控制要求,加大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力度;并建立政府债券做市制度和质押机制,促进政府债券的流转和并完善市场交易机制。 引导家庭经济活动既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不断拓展和扩张的需求层级和空间,又为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提供支持。家庭经济活动主要由消费和储蓄(投资)两部分构成,其中消费是需求的基础构成,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而家庭储蓄(投资)则是市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非债务性资本的主要提供主体,家庭储蓄(投资)对市场经济活动更为直接的介入将有效降低企业杠杆水平,并控制总杠杆率的水平。引导家庭经济活动的关键在于落实三个方面的政策:第一,加大对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质量提升的支持力度,以引导消费、优化渠道、匹配需求和支持供给为重点,推出新的消费提升计划,并采用政府性基金的运行模式进行投资、补贴、奖励和保障;第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家庭投资、众筹、私募股权、股债结合等方式推进“双创”模式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并形成一大批低杠杆、高成长的新动能支撑力量;第三,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增强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替代性,减少金融环节,引入竞争机制,控制融资成本和风险转嫁空间。当然,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还须防控金融风险,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
相关阅读:
- [ 03-03]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福建省坚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 [ 03-03]国际生免笔试 不妨给清华大学改革试错空间
- [ 03-03]保监会:推动监管改革支持保险公司探索模式创新
- [ 03-03]发改委组织召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收购工作
- [ 03-03]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