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禁足”不是法治社会该有的模样
2018-06-06 17:23: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为打造“史上最严高考”,福建省教育厅近日要求高校加强高考期间在校学生管理。面对被“禁足”,不少学生幽默以待,也有人希望“被圈禁在校园里不准出门的大学生能够越来越少”。从中笔者读出了大学生对待“禁足令”的无奈。 在一些高校看来,推出“禁足令”自有其道理。一则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有替考的资本,防患于未然是其重要考虑。二则,替考入刑的大背景下,也算是保护本校学生的有效举措。以此看来,大学生被“禁足”实属理所当然,“禁止请假”实属初衷良好。 然而,“禁足令”的推出实际上建立在“有罪推定”的基础上,即假设大学生是最有可能替考的群体,于是先把这个群体管理起来,防范起来,替考才可能减少。这和“无罪推定”的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某种意义上,“禁足令”等于是把大学生群体当作有可能违法的群体来对待,初衷良善的背后隐藏的是怀疑的眼光。 其实,观察这几年高考“替考”事件,固然也有大学生参与其中,但更多体现的是“团伙”跨省作案的特征,表现活跃的往往是“枪手组织”。既然如此,防范的重点应当是替考的中介组织。同时,加强对涉考人员(教师、学生、监考人员等)的教育,申明考纪,对替考现象严惩不贷。 何况,技术手段的进步已经为防止替考提供了物质基础,比如考生指纹验证技术、人脸技术识别技术等等,运用得当完全可以阻止替考现象的发生。据报道,今年深圳市选定市第七高级中学作为试点,首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入场考生进行身份验证。运用技术手段防止替考作弊已是大势所趋。 高考是为国选才的大事。但这不意味着大学生们在高考期间就该失去请假的权利,失去相应的自由,被怀疑的眼光所打量,“禁足令”并不是法治社会该有的模样。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