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但成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在使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我国的“三新”经济不仅比重在持续上升,增速也比GDP增速高,正在成为稳增长、促民生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自2011年以后增速下降到10%以下。这其中,除了经济总量扩大导致基数提高外,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传统经济增长乏力,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但成为稳增长的“定海神针”,而且在使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加值核算方法》,2018年,“三新”经济在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GDP比重的0.7%、6.9%和8.5%。由此可见,“三新”经济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日渐深刻。 事实上,“三新”经济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且呈逐年加速之势。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 显而易见,“三新”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优势,且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及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政策的红利涌流,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还将被继续激发出来,为“三新”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不过,也应看到,当前发展“三新”经济,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我们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在“硬环境”的提供上,一些产业园区,相关设施配套跟不上“三新”经济的需求,缺少大容量、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导致一些高科技企业外迁;而在“软环境”的建设上,对一些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一些新经济现象的法律定位还不明晰,这显然也会掣肘“三新”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更应看到,“三新”经济本身就是效能提升和服务精细化的表征,那么,政府行政效能改革,也得同步跟进,同时也需要加强地方制度改进与政策创新,及时修改与“三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旧规则,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综合运用财政、赋税等工具为“三新”经济赋能。如此,“三新”经济才能更好地行稳致远。 未来,发展“三新”经济,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在基础硬件和人才引进上继续发力,为“三新”经济夯实创新基础;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最适宜“三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让“三新”经济的活力充分释放,为地方与国家经济的高质量转型,打下坚实地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