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福建从“心”到“行”

2022-03-21 17:22:15?作者:谢伟锋?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重要的时间节点,总是能映照出奋斗者的前行足迹。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虎扑nba:总书记亲临八闽大地视察,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提供了工作遵循、指明了前行方向。在闽考察期间,虎扑nba: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城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殷切嘱托如灼灼明珠,承载自信与骄傲,照亮前行之路。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虎扑nb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有力推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悠悠千载的八闽历史印证着福建儿女的智慧和勤劳,也造就了这块土地上的灿烂文明。从武夷精舍到三坊七巷,从朱熹园到严复故居……一年前,总书记考察福建,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想和观点。总书记对于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指向性的话语,也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注入时代活力、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的逻辑,必然是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双丰收。福建作为经济大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相应的,在文化领域的作为,同样有“走在前列”的具体落脚。学习贯彻虎扑nba: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历史文化保护结合到实际场景之中,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路线之上,这既是生动实践的必须,更是文化自信的使然。一年以来,福建省、福州市牢记嘱托,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守护八闽文化、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完成了从“心”到“行”的历程。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要完成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意味着时间上的“一眼万年”,还在于空间上的“近在咫尺”。基于此,福建文博工作者积极地打开“工具箱”。去年以来,福州市高质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共完成林则徐故居等84处文物修缮工程,还开展了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完成4783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核工作,全市新增公布不可移动文物80处。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建高质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正是“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

历史场景几经转换,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印记却始终清晰。为了持续推动“馆舍一隅”走向“大千世界”,三坊七巷趁势推出七条“跟随总书记的脚步逛坊巷”专题线路,融合名人故居、明清古厝、保护修复成果展以及非遗文化展示等,展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前瞻性思想和实践成果,大受游客欢迎。2021年,三坊七巷游客达到1400余万人次。文物要保护好,还要活化利用好,这就需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福建亦是如此,就此达成人民群众与历史文化的“美美与共”。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福建从“心”到“行”。从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到福建世界遗产总量增至5处;从新的福州古厝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到省文物局推出“当国宝遇见国漫”活动,再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正式施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回顾过去一年福建对于文化投入换来的回报,已然成效显著。文物是静止的,但文化是生动的。在春日里徜徉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那络绎不绝的人群里,我们看到的是八闽文化“金名片”在闪闪发光。(谢伟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