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对“兴趣消费”要多些理性思维

2022-04-12 10:06:41?作者:王坤?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为兴趣爱好付费,在如今的消费市场中愈发普遍,在年轻消费群体内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深层次看,兴趣消费是年轻消费群体自身情感、个性的一种表达,在由兴趣爱好组成的圈层里,他们收获了精神给养。但同时,兴趣消费也可能会让消费者产生不菲花销,有发展成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的风险,需要合理引导。(4月11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调查显示,有83.02%的受访大学生会因收获喜悦和内心满足而为兴趣买单。可见,为兴趣爱好付费已经成为年轻人特有的消费模式。

值得肯定的是,年轻人作为规模较大、消费需求较旺盛的群体,为了追求更美好、更高品质的生活,立足兴趣爱好、扩大消费水平,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市场消费格局。但同时,年轻人的消费模式从理性转向感性,也会有潜在风险。若因过度渲染“兴价比”而对兴趣付费无所节制,就是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给自身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不说,还可能会影响社会主流的审美取向。

首先,兴趣消费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说到底,兴趣消费可大可小,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根据自己的财力情况,什么时候需要消费、能消费多少,事前都要有预算、有规划,不能只管行动、不计后果。诚然,年轻人为了丰富业余生活,有的喜欢健身、有的喜欢盲盒、有的喜欢汉服、有的喜欢电竞,“为爱付费”并无不可,但若一味比拼消费热情,不假思索地“买买买”,最终极有可能失去消费理智。那些因过度的兴趣消费而陷入“信贷”纠纷,进而扰乱正常生活秩序的相关案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因此,我们在“为爱买单”时,切不可让消费水平超出能力范围,否则,将不可避免带来潜在的消费风险。

其次,兴趣消费不能热衷于“圈子文化”。不排除这样的情况,有人为了快速融入某个兴趣圏子,不惜消耗重金购买相关产品,来证明自己是“圈内人”,结果却并未如愿找到应有的“存在感”。兴趣消费应遵从本心,是表达情感、突出个性的一种真实体现,不是表面的仿从与攀附,更不是靠花钱消费就能证明与别人志趣相投。假如我们对瓷器文化不感兴趣,也就没有必要通过购买大量的瓷器产品,来作为融入“圈子文化”的通行证。毕竟,消费水平不能代表真正的兴趣爱好。应该说,我们能否成功融入某个文化圈子,主要还是看兴趣本身,不能少了对这个圈层文化的内涵理解、精神追求,以及价值探索和审美体验。

再则,兴趣消费还要保持积极健康,尽可能传递正能量。给兴趣付费、为情绪买单,“以圈会友”本无可厚非,但也要树立底线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容消极、带有负能量的兴趣圈子,要坚决抵制。比如,现代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消费“剧本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引领时尚的圈层文化。但却不排除,有少数人并非单纯为了追求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更多还是贪图其中的刺激、新鲜、恶搞成分,导致一些不积极、不健康、有损风化的行为渗透其中。用心不纯、图谋不轨的兴趣消费,既是情理不容,也是法治所限。为此,兴趣爱好可以广泛,但一定要守住本心,消费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健康阳光,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可见,“为爱买单”虽是以感性消费为基础,但却少不了理性思维。我们在激发兴趣消费的正面效应,助力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肯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又要合理引导,使之高度契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要求。(王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