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

2025-02-08 08:55:17?作者: 董丹辉 姚雪婷?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坚持把思政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开新局,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应坚持多措并举努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卓越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

抓好顶层设计,压实主体责任

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和学习培训机制。党政一体共同负责组织协同各部门、各成员完成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成立思政教育专项领导小组,负责思政教育相关工作事宜的集中研讨与专项部署,包括队伍培育、组织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搭建、活动开展、业务培训、绩效考核、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职责明确的工作责任机制。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常态化思政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召开理论学习会议、学思宣讲活动、党团培训活动等,帮助各职能部门与工作主体强化思政教育使命担当,充分调动各责任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深做实。

以问题为导向,畅通反馈机制。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碰头会等活动,集中收集各职能部门在思政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工作难点,依托信息反馈优化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案与实施策略。

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创新理论教学模式。主动在思政理论课堂中融入探究性、合作性、体验性、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沟通互动、交流合作、主体参与中不断推动思政理论知识入耳、入脑、入心。同时,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主体,统筹校内校外优秀师资共同参与思政教学。

党政领导进课堂,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深化学生对思政教学工作的价值认知;外部专家学者进课堂,为学生开展特色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从多元化视角夯实党史理论知识,赓续红色基因;思政教师进课堂,为学生进行难点理论教学和系统的知识教授,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科必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辅导员、心理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及其他专业教师进课堂,推动思政理论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等,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切实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全方位。

创新网络思政教学模式。借助融媒体平台,推送课程内容、实践动态、科研成果、政策文件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思政内容,涵盖专题直播形式、短视频形式、精美短文形式、经典影视作品赏析形式。通过学习强国APP、“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智慧思政教学服务云平台”等,获取大量优质课程资源,丰富资源供给,推动思政教学与时俱进。通过慕课APP、雨课堂APP等,为教师进行课件制作、课程导学、专题教学、课中互动、作业发布、课后督学、个性化辅导等提供便利,实现数字技术高效赋能思政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依托VR、AR等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实践中心,通过情境重现、人物还原、历史重现,促使学生在高度逼真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与实训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不断提升政治素养。

配齐配强师资,优化队伍结构

建立健全分类培养机制。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高校应组织优秀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编订思政教学参考资料,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套“拿来能用,照着能讲”的教辅材料。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对青年教师的技能比拼、课程观摩、教学评比等活动,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帮助青年教师不断精进教学本领。落实针对青年教师的结对帮扶机制,对青年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技能、教学理念、师德师风等进行督学监管,帮助其强化业务能力与教学素养。针对骨干教师和拔尖教师的培养,应提供与之能力提升相匹配的研修计划和成长平台,包括校外研修培训班、交流访学等活动。同时,依托政府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奖赏激励机制。对思政教育工作中有主动作为、有突出成就、有显著贡献的思政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例如,可将思政教师的工作表现与评优评奖相挂钩,激发教师参与思政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拨付一定的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津贴等用于激励拔尖教师与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课程开发、资源库建设等工作。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