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跨界,融入现代生活
2025-02-18 09:58:16?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新闻随笔】非遗跨界,融入现代生活 这两天,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票房顶流,与此同时,影片里的文化元素也受到广泛关注。《哪吒之魔童闹海》片头曲由一群贵州侗族姑娘吟唱,她们用流传千年的侗族大歌,奏响了文化自信最强音。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侗族大歌与国漫电影的跨界融合,让我们又一次欣喜地看到非遗传承推广的具体实践,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当下,非遗与旅游、文创等潮流的跨界融合,赢得了年轻人的广泛喜爱,提升了人们对非遗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与文艺晚会、影视、短视频等跨界融合,也有利于推动其以更加开放、时尚的姿态,被更多受众所认可、熟知和喜爱。用文艺作品诠释地域特质,展现文化魅力,一直都是春晚的创作宗旨。在今年的总台春晚中,非遗成为晚会的核心要素。开场《迎福》的表演,融合了潍坊风筝、织金工艺、植物染等多种非遗元素,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音乐剧的形式解码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深层意义,沉浸式观赏体验令人叹为观止;非遗创意节目《潮起舞英歌》全方位展现潮汕英歌历经千年的传世魅力。如今,非遗传承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明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节目显得创意十足,为观众带来沉浸感、互动感更强的视听盛宴。此外,当前更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让非遗与现代文艺风格相融合,生动展现了其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实际上,非遗也深度融入了日常生活。一些景区在引进非遗项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增强场景性、互动性、体验性,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非遗文化。有的非遗体验项目通过数字化互动、技艺展示和非遗手工体验等形式,打造出沉浸式体验的艺术鉴赏空间。有的古建古宅被植入新功能,成为公共活动空间、酒店民宿、文化艺术空间等综合性场所,形成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非遗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让旅游更加有味道;旅游则为非遗传承找到了一条“活化”的路径。跨界合作,既推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助推了文旅高质量发展。 通过传承与发扬,非遗技艺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开拓新天地。保护传承非遗中的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艺术,关键是要将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如今,非遗与年轻人的互动越发密切,古老的非遗手艺通过创新实践,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跨界发展新趋势。比如,河南洛阳三彩被运用到更多产品中,如首饰、装饰品、日用品等;苏绣绣娘借助人工智能绘画创造新颖的图样,将苏绣工艺与日常消费品相结合,创作出丝巾、绣花灯、储物盒等实用、美观、价格亲民的产品。这些探索,都是从现代生活中挖掘新消费场景的有力实践,是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的有效方式。 (作者:李玉滑)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