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品牌强农大有可为

2025-02-27 11:00:43?作者:仇焕广?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光明论坛】品牌强农大有可为

农业品牌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虎扑篮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农业品牌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组织开展三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培育计划品牌总数达到226个,涵盖粮油、果品、畜禽、蔬菜等多个类别,五常大米、洛川苹果、潜江龙虾、章丘大葱等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精品深入人心,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不过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品牌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都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以精品品牌培育为引领,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抓手,以核心授权企业和产品品牌为基础支撑,推动农业品牌由小、散、弱向大、精、强转变,将带动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在农业品牌培育过程中,农产品品质、营销能力和制度环境构成了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绿色优质农产品是农业品牌的生命线,高效营销是农业品牌的放大器,良好的制度环境则是确保农业品牌价值实现的催化剂。

筑牢农业品牌培育基础。农产品品质是农业品牌培育的物质基础。要坚持市场导向、质量导向,把安全、优质、绿色作为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乡村“土特产”资源,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水平,增强产品附加值。农耕文化是农业品牌培育的精髓灵魂,要充分挖掘农业多元功能,使农业品牌业态更多元、形态更高级。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历史人文特征和产业特色,挖掘品牌文化、讲好品牌故事,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树立品牌形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品牌培育的中坚力量。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和服务效益,提升品牌规划、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监管保护等能力。鼓励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定走“品牌强农”道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提升农业品牌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农业品牌培育的核心引擎,能够将农产品价值有效转化为市场认知,从而实现从“田间优势”到“消费认同”的价值跃迁。要坚持需求导向,丰富营销场景、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渠道,推动传统营销与现代营销相融合。充分发挥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传统营销平台作用,创新打造消费体验馆、电商直播基地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场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新业态,增强数字化营销能力,拓宽品牌流通渠道。加大海外营销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农业展会,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和溢价能力。借力共建“一带一路”等契机,强化与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平台等的交流,推动农业品牌国际合作。

品牌管理制度是农业品牌培育的长效保障。要坚持以品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探索构建“标准—监管—激励”三位一体的品牌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农业品牌治理格局,为农业品牌培育提供长效制度保障。加快农业品牌标准化建设,推动农业品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建立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完善农业品牌目录管理制度,建立品牌定期审核与退出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流程,建立农业品牌认证体系,同时加快完善农业品牌保护协作机制,严厉打击冒牌套牌等侵权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探索建立品牌激励机制,推动项目资金向品牌主体倾斜,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条件,支持农业品牌精品培育。

(作者:仇焕广,系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