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隐形墙”该拆了
2025-04-25 09:52:46?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将第一学历作为“硬杠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用人单位取消不合理的学位门槛和院校出身限制,给予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4月24日《工人日报》) 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回应“第一学历”问题了。早在2014年8月,教育部在答复一位网友的提问中就表示: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看到这最后一句话,你有没有眉头舒展、释然一笑?学历者,经历也。既然是一种经历,那就应当完整地予以考量。只强调人生某一节点之紧要,无视学习经历的连续性,不可谓不荒谬。 深究之,“第一学历”的荒谬,根源在于识才用才的怠惰。譬如,用人单位不肯花时间和心思选拔优秀人才,便以“双非”(非985、非211院校)为红线,先行淘汰一批应聘者。这类隐蔽的粗暴动作影响了求职体验,甚至给求职机会带来了决定性的不良影响。一知名招聘求职平台的调查数据显示,本科985或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本科“双非”院校求职者的1.8倍。一种怪现象出现了,一些高学历毕业生还不如低学历学生有竞争优势。而且,怪现象还在蔓延,“第一学历”偏好也在影响研究生招考、出国留学的结果。 懒惰不加遏制,就会如野草般滋长。它的根须越扎越深,小则影响一个人的生涯路径,大则影响人才选育、成长的生态与环境。有资深职场顾问坦言,用人单位由看重“最高学历”转而看重“第一学历”,究其原因是时下取得“最高学历”的渠道众多,进而影响了最高学历的含金量。此话看似有理,实则谬以千里。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14年。适应新的形势,摒弃“唯学历”的旧思维,科学精准、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配置人才,才是解题的正确方向。 “第一学历”的“隐形墙”,该推倒了。一则,用好“有形的手”,不妨对招生与就业中的歧视,设置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定更为严格的惩戒措施。二则,善用人才评价“指挥棒”,以评价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三则,集聚众人之力,逐步引导高校、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能力导向的选才机制,真正在招生与求职中消除“第一学历”潜规则。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